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古人是如何过春天的?

http://www.newdu.com 2022-11-10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草长莺飞的春天,卸下沉重的冬装,一颗心往外飞,总想尽情地拥抱春天。可是,做些什么好呢?其实,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他们早就把春天过得多姿多彩,忙碌而充实,连我们现代人看了也自叹不如!
    赏花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天才刚刚开始,杨柳叶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要到郊外去赏花。可见,即使保守的古人,也不愿在春天闲着,虚度大好春光。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宋代在清明时踏青,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斗草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流觞赋诗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卖柳条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
    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斗茶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
    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间比美茶的活动。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祭扫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