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奋传》中说:“里语曰:‘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 “里语”即“俚语”。“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俚语,翻译过来是,照镜子是为了看清自己的容貌,研读历史是为了洞察当今的形势。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中引用了这句话。孙奋是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在孙权去世后,他不服从转迁豫章郡的命令,而且多次行事不守法度。太傅诸葛恪上笺书劝谏孙奋,并引用这句俚语,提醒他以被赐死的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为戒,反省自身,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可违背先王的遗训。 这句俚语受到广泛的认同,在古籍文献中屡屡出现。如《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照镜自省也成为古代贤良人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如贾谊《新书》:“明监(同“鉴”,镜子)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大戴礼记·保傅》:“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后汉书·冯异列传》也有:“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古人很早就从镜子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墨子·非攻》中引古谚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韩非子·观行》称:“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唐太宗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揭示出照镜子与修身治国的关系。对此,白居易在《百炼镜》诗中赞曰:“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以“不忘初心”的明镜、映照“继续前进”的道路,以“不忘初心”的古事、明确“继续前进”的今天与未来。从历史中找到发展根基,从古事中寻找继续前进的方向,只有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知道了自己要到哪里去,才不会走弯路,更不会走错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