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按: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是就算“成人”了?当然不是;人到了一定年龄,是不是就算“成人”了,同样不是!人初生而幼,不可谓成人;幼而学,学而长,人的学习与成长,也是社会道德内涵不断扩充的过程。在孔子看来,人除了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与禽兽的区别,无非就是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使人们认识、理解社会,主动适应或引领社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成人。 走近孔子和早期儒家,人们不难发现,孔子弟子向孔子请教问题时,师生间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概念——“成人”。 何谓“成人”?现代使用这一概念,多是着眼于人的年龄、体能和智能,从而理解为“成年的人”、“达到完全发育的人”,而较少注意它的道德内涵。其实,在孔子和儒家那里,所谓“成人”,更多的还是指人的道德人格的养成。 一次,子路请教孔子。子路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猛,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然后然他们按照礼乐的要求去行动,也应该是‘成人’了吧?”孔子说:一个人看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也不忘平生的志向,就可以称他为“成人”了。 一次,颜回请教“成人之行”的问题。孔子认为,成人应当通达人类本性的原理,通晓事物的变化,了解物象产生的缘故,洞察事物的风云变化。他说,一个人有了知识,具有了成人的素质,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教化,这才具备了成人的德行。 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是就算“成人”了?当然不是;人到了一定年龄,是不是就算“成人”了,同样不是!人初生而幼,不可谓成人;幼而学,学而长,人的学习与成长,也是社会道德内涵不断扩充的过程。在孔子看来,人除了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与禽兽的区别,无非就是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使人们认识、理解社会,主动适应或引领社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成人。 孔子与子游谈论礼的问题时认为,人的自然性就是“人情”,“人情”就是人们不学就有的东西,一般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人的社会性就是“人义”,“人义”就是人的内涵,指的是父母慈爱,儿女孝敬;兄长温良,弟弟尊敬;丈夫仁义,妻子顺从;长者仁惠,少者顺从;君主宽仁,臣下忠诚。 孔子还说,人在社会上会有种种的喜好,比如,食、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和贫苦,是人最憎恶的事情。竭力追求想得到的,极力避免所厌恶的,是人的本性。人人藏有一颗心,别人无法揣度。善恶都藏在心中,外表不显露出来,这就需要用一种方法来解决。那么,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去治理呢?这个礼,当然就是“人义”。所以,人应当陶冶性情,培养人义,讲信修睦,崇让去争。 在周代,人生八岁而入小学,开始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礼、乐、射、御、书、数等知识。等到十五岁时,贵族子弟、民之俊秀,都要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一个人由少年而青年,由不谙世事的孩子,变成能够承担社会义务的成年人。最晚自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情况下,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去掉孩子气,将成人的德行固定和充实起来。 孔子收徒授学有一个基本规定,就是年龄要到十五岁。这样的孩子已开始懂事,慢慢理解社会与人生。所以,孩子举行过“束修”礼来求学,他都不会拒绝。到二十岁行冠礼之后,他们便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力,开始对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冠礼是对孩子“成年”的认可,是正式步入“成年人”的标志。 人成为“人”,不仅能够行礼,还要自觉以礼来约束自身。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应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社会的基本伦理是父子、兄弟、君臣、夫妇、朋友,成人的“人”,应当懂得做人的基本要求。人行过冠礼,便应认同人伦,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从而取得实践“人义”的基本前提。 看来,孔子强调的还是礼的约束意义,因为这是做人的最起码品质,这就像《左传》中说的:“人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仅仅具有某种技能,仅仅具有某方面的素质,就像通常所说的“有知识没文化”。没有礼的约束,往往走向一偏,不仅不能“成人”,而且还会使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走向反面。(来源:《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