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宋立林担纲主编,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册,共计70余万字,既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八德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本公众号将对丛书部分章节予以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只有无私坦荡,不愧于心,忠诚于自己的良心,做人实实在在,表里如一,才算达到了忠的境界。 君子做人实在 表里如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问心无愧则心安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心地光明,行事磊落,所以才能俯仰无愧怍于天人,这种胸怀磊落、快意自得之境,正是君子的所乐之处。孟子还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天底下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内心的赤诚无私无妄,此中滋味,非君子不能体会。只有当内心真诚无伪,才可感受到“无欲则刚”的快感,才能享受“坦荡荡”的怡然。 不管是身居高位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在修身这个问题上,没有例外,没有特殊。宋代大儒陆九渊说:“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正正做个人。”一个人只要真诚地对待自己,就能找到人生该走的路,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诚实是做人之本、立事之基,人的一切劣迹恶习,追根溯源,无不与自私、不诚有关。诚既是人格的起码标准,又是最高境界;既是做人的起点,也是做人的归宿。离开诚,就没有资格奢谈什么情操、襟怀、气节、教养等所谓品格和修养。 诚是人格的起码标准(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陆元方卖宅”的典故就是为人无私坦诚的典范。曾经担任过武周宰相的陆元方想卖掉一处私宅,家人把对方的钱都收好了。他却对买主说:“这宅子哪儿都好,只是没有出水的地方。”买主闻听此言,立刻索回款项,不再要这处宅子。陆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诈,足见其无私坦诚、为人正直。宅子虽然没有卖掉,他却赢得了诚实正直的美誉。 俗话说:心安是福。凡事凭良心,做到问心无愧,我们的心境才会安宁。曾国藩《诫子书》的第一条就强调“慎独而心安”。他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修身养性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在独处而无人监督时,思想、言语、行为也能谨慎如初。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心情也会是快乐满足的。慎独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求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曾国藩所言,确实是其经验之谈,发自肺腑,意味深长。 君子慎独(资料图 图源网络) 赤诚无私天地宽 一般而言,人在受到监督的情况下,可以做到遵守规则。但是,人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的时候,则只有内心足够干净无私、意志足够强大,才能始终如一。“慎独”与“赤诚无私”是孪生兄弟。 人们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一个“愧”字。如果每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愧作为尺子,来衡量、检查自己的言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忠诚品德修养,也才能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从而不断进步。 内心安适 俯仰无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在欲望不断的躁动中,去寻求幸福,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汉代华阴人杨震曾推荐王密做昌邑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从而传为千古美谈。 可见,慎独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它要求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能自我克制,谨慎不苟,自觉地按照规则行事。(摘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忠德诠解》,杨朝明、宋立林主编,文章作者:刘厚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