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23辑“儒教建构和儒耶关系专题”简介与编后 陈明、朱汉民 主编 东方出版社,2014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原道》辑刊(CSSCI来源集刊,陈明、朱汉民主编)总第23辑,由东方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本辑以“儒教建构和儒耶关系”为主题,荟萃任文利、邹晓东、张宏斌、汲喆、李富鹏、张薇薇、时亮等七位不同学科中青年学者的论文。“思想与学术”栏目数篇论文关注时空、生死、革命和王霸等儒家基本命题,“读书与评论”栏目围绕热点问题刊发了数篇带有争鸣性质的文章。 目录 ◆“儒教建构与儒耶关系”专题 儒教作为“国民宗教”的向度考察(任文利) 世俗主义的中国之路:“教”的分化与重构(汲 喆) 早期儒家的宗教哲学运动:基于经典文本的考察(邹晓东) 原始儒教:从“道源于一”到“神道设教”(张宏斌) 心灵秩序的重构:论近代条约与宪法中的信教自由(李富鹏) 天主教人之尊严观与现代性处境下中国天人思想之亟变(张薇薇) 从西方“自由主义”到中国“自由传统”:一个基督徒儒家的三十自述(时 亮) ◆思想与学术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融合: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历史建构(朱汉民) 儒家生死观之研究(程 思 徐春林) 国制灵魂:先秦“天命-革命”观的法哲学意涵(吴 欢) 古今之变:顾炎武王道思想特点的历史考量(郭敬东) 论语:继受信托的中国文化土壤(陈 赤) “义利之辨”与孟子的社会分工观念(韩德民) 亲亲、尊尊、贤贤与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路径(陆 丹 陈彦军) 月岩悟道:月岩自然景观与《太极图》关系试探(朱雪芳 唐厚裕) 张九成与大慧宗杲的交游(郑翔高) ◆读书与评论 中国哲学的建构: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朱汉民) 真儒何在?——再评蒋庆(黄应全) 从经济学理解儒家——盛洪访谈(盛 洪 杨万江 宋大琦) 小历史的多种可能——读《王氏之死》(刘陈皓) ◆编后记 编后记 国家有如生命体,必须有其精气神,或曰立国之精神。否则,必将沦为刀俎鱼肉,抑或行尸走肉。对广土众民的大国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数千年来,儒家文化一直是老大中华“安身立命”之精气神,也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武库。然而,自110年前马克斯•韦伯出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来,“新教伦理”以及更为广义的“基督教传统”,就逐渐被视为是资本主义国家乃至西方世界标签式的文化符号的政治密码。1840年以来的落后挨打局面,以及“五四”以来的历次反传统涤荡,更使近代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以接引耶教文明为救亡图存之捷径,延宕至今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折樽冲俎之中,重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进而辨明其与作为“他者”的耶教文明之关系,遂成为考察近代以来“古今中西”问题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面相。特别是在世界历史进入中国时刻,中国大陆新儒家思想不断创发的当下,“儒教建构和儒耶关系”问题更是所有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当代学人不得不担当的智识责任。 《原道》集刊在第20辑即以“儒教建构和儒耶关系”为主题,刊发了陈明、周濂等人的文章,本辑仍以这一话题为问题意识,荟萃7位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学者的思考。任文利考察了儒家作为“国民宗教”的向度与限度问题,这一主张与陈明的“公民宗教”说、蒋庆的“国家宗教”说、秋风的“儒教文教”说,共同构成了大陆新儒家对儒教问题的回应。邹晓东则从儒家经典文本出发,建构抑或还原了早期儒家的宗教哲学运动,其时空视野虽在先秦,其问题意识则在当下。张宏斌也通过观察“道原于一”到“神道设教”的演变,探究了“原始儒教”的可能样态。曾负笈法国的汲喆更从世俗主义哲学的视角,探讨了近代中国“教”的分化与重构,并为理解当代中国之“政-教”问题带来洞见。李富鹏则将话题直接拉向了耶教,通过对近代中国条约与宪法中信教自由的历史考察与规范分析,回应了如何重构中国人心灵秩序的命题,亦即如何恢复吾国吾民精气神的问题。张薇薇更进一步以“他者”的眼光,阐释了人之尊严观在天主教神学和法学中的意义,及其在传统中国的缺失与当代中国的重建可能性。最后,时亮贡献了自己作为一名“基督徒儒家”的心路历程,他的三十自述或许仅仅是一种个人体验,却暗示着“儒耶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 本辑同样关注时空、生死、革命和王霸等儒家基本命题。朱汉民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普遍性与湖湘地域文化特殊性的结合的产物,是在漫长在历史中建构起来的。程思与徐春林从生死价值观、生死超越论、生死态度论和临终关怀四个方面探讨了儒家生死观问题,并期待能够为当下国人心灵的安顿带来启示。吴欢关注了先秦“天命-革命”论中的法哲学意涵,并将其视为传统中国的“国制灵魂”和“精神宪法”。郭敬东也本着古今之变的关切,总结了顾炎武王道思想的特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也引起了本辑作者的关注。陈赤认为《论语》是当代中国继受信托制度的重要文化土壤,韩德民探讨了孟子的社会分工观念,朱雪芳和唐厚裕饶有趣味地揭示了月岩自然景观与《太极图》之内在关联,陆丹和陈彦军则从亲亲、尊尊、贤贤的儒家价值出发,梳理了中国式管理的文化内涵和应变之道。此外,郑翔高还详细考订了张九成与大慧宗杲的交游。 本辑还刊发了一些带有争鸣性的评论。朱汉民在专著自序中,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提出了从经典诠释和义理体认两个层面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命题,虽是一家之言,却也多有中的。黄应全则对蒋庆先生究属“真儒”还是“伪儒”提出辩难。杨万江、宋大琦对盛洪的长篇访谈,展示了儒家在经济学家眼中的精神与价值。刘陈皓对史景迁新版《王氏之死》的短篇书评也稍稍质疑了这位汉学大家的方法与材料,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细心的读者可能早已注意到,本辑《原道》在坚持儒家立场和情怀的前提下,还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个是作者学科视野的多样性,本辑作者既有广义的儒家学者,更有众多来自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作者。《原道》认为,当代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当代儒家也应当是开放的儒家,唯有因应现代学术发展,兼收各科新知,并蓄不同声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另一个就是作者的年轻化,本辑和今后一段时间,已经并且将继续拿出相当的版面支持年轻学者(在读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师等)发表创见。这一决定也与前一问题相关。当代儒家要开放,更要更新。更新的希望就在青年。在在“青春国学”的口号被孩子们响亮提出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对儒家、儒学产生同情理解,进而生发兴趣的今天,儒家应当秉持包容的心态,乐见其成。事实上,《原道》创刊至今,也不过刚好二十年,也正值青春的年纪,也正是脉动的时光! 欢迎广大读者,尤其是跨学科的青年朋友踊跃投稿,聚而论道,让《原道》的青春更加焕发,让儒学的思想更加广大! 投稿邮箱:yuandao1994@163.com; 讨论网址:www.yuandao.com QQ交流群:30829914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