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散思录(读董氏五篇) 作者:尔雅台 来源:“尔雅台切问”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十三日丙申 耶稣2022年4月13日 【天之下·春秋散思录(一)】 吾人好言天下, 所谓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也。 然天下者, 王之天下也。 倘不知何者为“王”, 则无以言天下也。 董生曰, 春秋举世事之道, 夫有书, 天之尽与不尽, 王者之任也。(繁露81) 也就是说, 天—王—天下, 王是联结天与天之下的中介。 董生曰, 天者其道长万物, 而王者长人。 又曰, 人主之大,天地之参也, 好恶之分,阴阳之理也, 喜怒之发,寒暑之比也, 官职之事,五行之义也。 以此长天地之间矣。 是故, 王者参天地矣, 苟参天地, 则是化矣。 故曰, 天道施, 地道化, 人道义。 天下之真义在是焉。 【天·春秋散思录(二)】 何谓天? 董生曰,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与人而十者, 天之数毕也。(繁露81) 故天乃“太一”之总名, (礼运曰,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 分言则有十端。 十端之首, 亦谓天, 荀子之天也, 今之自然科学之研究对象也。 而作为总名之“天”, 显然是一种人设的视角, 起于天, 至于人而毕。 毕之外谓之物, 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 万物之数不可以毕举, 其变化亦不可以终究, 故约之以阴阳而遍覆天下之变, 定之以五行而统摄天下之物。 五行者, 五种行为模式也, 此本于大自然之生态以物类物, 是一种生态宇宙观。 很显然, 万物以其可类归属于十端之下, 而不在十端之中。 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 而最为天下贵也。 人何以贵? 盖因其能赞天地之化育也。 人居于天地之间, 就好比鱼在水中, 其治乱之所为, 足可摇荡四海也。 董生曰, 治则以正气殽天地之化, 乱则以邪气殽天地之化。 是故, 人气调和, 而致天地之化美, 此即“王”天下也。 【王·春秋散思录(三)】 何谓王? 古人造字, 三画而连其中, 谓之王。 三画者, 天地与人也, 而连其中者, 通其道也。 故董生曰,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 而参通之, 非王者孰能当是?(繁露44) 董生曰, 天地人, 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 地养之, 人成之。(繁露19) 天覆育万物, 终而复始, 事功无己, 深藏功与名。 天不言, 然四时行, 百物生, 察于天之意, 无穷极之仁也, 仁之美者在于天。 地明其理, 为万物母, 暴其形,所以为忠, 著其情,所以为信, 卑其位,乃顺承天, 厚其德,以载万物, 天地之行美也。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 莫贵于人。 万物莫不旁折天地而行, 人独直立正当于天地间, 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矣。 人受命乎天也, 天之副在乎人。 也就是说, 人的世界, 是天这个宇宙的全息投影。 故人道即法天道, 天人分合本原贯通。 换句话说, 天地人, 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宇宙。 当然, 人呆在这个宇宙之中, 并不是消极无为, 听天由命的。 否则, 人何以能对得起天地这个祖先, 对得起人所法于天地的这个德貌? 董生曰, 是故王者唯天之施, 施其时而成之。 也就是说, 这个时候需要“王者”来担当了。 董生曰, 王者,人之始也, 王正,则元气和顺, 王不正,则上变天, 贼气并见。(繁露6) 王如何正? 董生曰: 皇也,方也,匡也,黄也,往也, 合此五科为一言, 谓之王。(繁露35) 皇即大, 王意首先必须普遍而广大; 普遍而广大, 则道必能正直而方; 正直而方, 则德必能匡运周遍; 匡运周遍, 则中央之土德必能美润四方; 美润四方, 则天下归往。 故王者, 往也。 往哪呢? 往归王道也。 董生曰, 天生之以孝悌, 地养之以衣食, 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 此即王道通三, 中庸谓致中和也。 致中和, 则天地位育, 万物和序。 圣人之教在是焉。 【圣·春秋散思录(四)】 内圣外王, 圣与王乃体用关系。 体用不可割裂, 好比那能盛水的容器, 能盛水是用, 容器便是体, 二者互相依存。 事实上, 体用、本末、隐显、内外, 举一全该, 圆满周遍, 是谓体用一源。 故庄子天下篇曰圣有所生, 生皇大正方之种子也, 曰王有所成, 成匡运周遍之枝繁叶茂也, 又曰皆原于一, 圣体王用, 显微无间也。 大学曰,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所谓至善者, 仁也, 仁之美者在于天也; 所谓明明德者, 内圣也, 正心诚意, 格物致知, 乃参通天地也; 所谓亲民者, 外王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则王道道三, 元气和顺也。 是故, 圣者, 功夫也, 穷天地之道也; 王者, 经世也, 彰德业于世间也。 周子曰, 圣人之道入乎耳, 存乎心, 蕴之为德行(内圣也), 行之为事业(外王也)。 圣-王之道至已乎! 程子曰, 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 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欤? 曰:然。 学之道如何? 凡学之道, 正其心, 养其性而已, 中正而诚, 则圣矣。 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 知其性, 反而诚之, 圣人也。 朱子曰, 圣人赞天地之化育。 又曰, 盖君子与圣人, 必有功业大益于人间也。 孔子至圣也, 盖其创制六经诠释与实践的圣道模式, 奠定圣贤师承统绪, 为万世立法也。 又因其非居治理之位, 没有直接如二帝三王那样“王“天下, 故为素王。 周子曰, 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 这层层寄托, 做个圣贤确乎千难万难也。 当然, 这并不是说, 我们没有希望了。 王阳明曰, 见满街都是圣人, 此亦常事也。 毕竟, 我们每个人 都有一颗超凡入圣 能参通天地的良知心。 【位·春秋散思录(五)】 今人常言,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又曰德不配位, 以此判治天下之得失。 这个“位”,其义大矣, 春秋贬褒皆托位而言也。 中庸曰天地位焉, 朱子解位为安其所也。 天地便是育生万物的场所, 化阴阳之气为其精, 落于五行之中塑其形, 万物育焉。 五行乃一个大生态, 万物落位于此而成关系网络, 毫无疑问, 这是一种差序格局。 故万物安其位, 各正性命, 方能天地和序。 天下者, 人之位也。 人受命乎天, 天之副在乎人, 天之下在于人。 用今天的话说, 所谓天之下, 无非地球表层的生物圈。 这个生物圈层, 是有人主导的, 是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天下之位有五: 夷夏、文化、历史、地理、族群。 这五位显然本于人类文明的视角, 故首重夷夏之辩, 盖夷夏进退乃文明程度之标尺耳。 春秋不以夷狄为礼, 是以无礼为夷狄也。 此见诸夏与夷狄之辩, 以有礼义与无礼义为断。 故有二种文明, 一曰夏型文明, 基于见性而来的 王道通三的天下性文明; 二曰夷型文明, 基于欲望而开出的 偏于正理的边缘性文明。 人必望于天, 夷必变于夏, 此即王天下也。 故春秋以礼义为大宗, 以合天地和序也。 诸夏与四夷, 其位不同, 各有各的文化。 礼记曰, 修其教, 不变其俗。 各个子文化,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 虽有其偏, 然亦各有其理, 当和而不同, 在一个自然的演化中融合发展, 此即别子为宗也。 吾人经史子集, 经史为道体浑整之学, 集当为器用分科之学, 子部诸教则为一偏之方术。 故别子为宗, 当归结于一统多元, 以用夏变夷, 郩化四海, 合于天道也。 无论夷夏, 又皆寄之于历史、地理、族群也。 历史者, 公羊家依治乱分三世, 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今人则多依生产力可分为, 采集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皆演化之长时段过程也。 地理者, 承载及养育万物之空间场所。 如今人理解何为中国, 关涉中原、草原、高原、西域、海洋等, 由此发现中国乃天下秩序之海陆枢纽。 再一个就是族群了, 我们是龙的传人, 是唯一传承下来没断流的。 普天之下, 唯中国集历史、地理、族群 多位机缘于一体, 形成连续长存的正统文明。 何以故? 盖夷夏之辩明, 天子之位正矣。 天下之人, 春秋序其位有五: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也。 董生曰, 故德侔天地者, 皇天右而子之, 号称天子。 又曰, 倘天子不能奉天之命, 则废而称公。(繁露70) 这就是公羊家的天子一爵说, 天子是人而不是神, 天子之位, 在德配天地, 故唯大德者居之。 诸侯者, 一方之主也, 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也。 庶人者, 庶民也, 今谓之公民也。 然公民乃政治自主之立场, 凸显上治之乏力, 需以权利与自由保障之也。 庶民乃民为贵之立场,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唯敬德才可以保民也。 士与卿大夫者, 合称士大夫, 乃政治精英或谓之贤能也。 唯士系于民间, 或哈贝马斯之公共空间, 修身齐家也。 卿大夫则出仕之士, 平国治天下也。 故士大夫, 或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以天下之忧乐为己任也。 是故, 春秋天子之事, 即圣人之事也。 拨乱反正, 用夏变夷, 皆用是道而已。 公羊家谓春秋借事明义, 董生谓之因行事加王心。 盖孔子知言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 退诸候, 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已矣。 也就是说, 孔子无位(天子之位)而托南面之权, 于春秋历史一以王心义理裁之, 以为万世立法也。 故孔子曰,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乎? 王者, 往也。 天下皆归往孔子, 孔子当为素王矣。 素者, 托位之权变也。 盖万物之位绝非僵静, 乃为日日新之形迹也。 夫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天地整体好比大海, 万物则如众沤之浪花, 变动不居, 唯其形迹则真真切切。 故位者, 春来寒往, 逝者如斯, 当动静不失其时也。 静者, 在其位, 当谋好其政。 动者, 轮其位, 当进退有序。 要之, 守经行权, 从本垂迹, 由迹显本, 圣人之道在是焉。 故春秋托位贬褒, 义炳日月矣。 附注:此系18年初读《春秋繁露》之散记,首发于微博。原计划做成一个董氏春秋系列,可惜因事中断,而未能再复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