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专访】梁钦元:你真的读懂孔子了吗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梁钦元:你真的读懂孔子了吗
    受访者:梁钦元
    采访者:《人民周刊》
    来源:《人民周刊》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八月十七日己卯
              耶稣2020年10月3日
     
    梁钦元先生青年时代向祖父请教
    今天,热炒儒学、《论语》——到底孔子的真精神在哪里?真正的孔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梁钦元老师是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长孙,近年来,他应高校及社会各界各领域邀请,讲解祖父《梁漱溟先生心目中孔子的人生态度》,关于祖父如何看待孔子,《人民周刊》的记者对他进行过专访,我们再次进行整理转载,谨以此,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开宗明义
     
    梁钦元先生:
    重新发现孔子真精神,需要去除其哲学化、礼教化、圣人化倾向。我祖父(梁漱溟先生)提倡——扫除一切空观念、伪概念,敢于面对孔子的人生态度这一真面目。
    “孔子毕生所研究的,的确不是旁的而明明就是他自己;不得已而为之名,或可叫做‘自己学’”——1934年,在孔子诞辰纪念典礼上,梁漱溟先生以《孔子学说之重光》(注:本篇已链接)为题演讲,他说:孔子学说的真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必重光于世界!
    何为孔子之真
    ——被礼法歪曲的孔子真精神
    《人民周刊》记者: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梁钦元先生:
    人们一讲到孔子,很多人所说的儒学,多是从文字符号上去说文解字了——比如孔子说的这句话怎么讲那个词是什么含义,又或者是去归结到一条条呆板的道理和礼教上了——比如孔子的教义和仁道,这么讲起来,常常落入了形而上的玄虚概念的阐释里,或是岐义纷繁的莫衷一是的解读中。梁漱溟先生心目中的儒家思想并不是这样子。梁漱溟先生说孔儒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形而上的哲学,更不是礼法的说教;而是研究对自己的学问,是自我管理,自律的在生活中的学问。
    梁漱溟先生指出:
    孔子的学问就是他的生活。就是——“自己学”——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旁处,只在他生活上。
    梁钦元先生回忆:
    对自己有办法——梁漱溟先生完成《儒佛异同论》第一部分的时间是1966年9月6日,而就在这十几天前的8月24日,梁漱溟先生刚刚经历了文革被抄家的巨大生活变动。他在《儒佛异同论》题记中记载:“受寒多次腹泻,被勒令扫公共厕所,初时不怿,旋即依然不介意。”这颇有颜回的“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之境地,却也印合了孔子“对自己有办法”之真精神和孔子之乐的人生态度。
    《人民周刊》记者:孔子儒学的真义在哪里呢?
    梁钦元先生:
    即在于它以天地之“生”为根据讲述了一个生活的道理,是祖父站在对人类心理的认识中对人生与人心的认识。
    梁漱溟先生认为他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孔学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孔子毕生致力就在让自己的生活顺适通达,让生命嘹亮清楚。——这早在梁漱溟先生1920年讲解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已然表述得非常明确了。
    为什么叫儒门孔学?
    ——要回到生活,不是说教
    《人民周刊》记者:
    谈到梁漱溟眼中的儒门孔学,其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梁钦元先生:
    祖父对儒家的学说界定为先秦时期直到孔子孟子时代,所以他自己对孔子有一个“儒门孔学”的称谓。而对于后来时代旁家所论儒家,他不认为值得深究,就算要作一了解,其溯源的源头也要追溯到孔孟这里来的。
    1934年,梁漱溟先生在祭孔典礼上演说《孔子学说之重光》中亮明了自己观点。他认为孔子之后的读书人,对孔子学说思想的解读可谓千奇百怪,千人千面,以至于孔子学说思想的真实面孔模糊不清。他明确地讲:
    孔子从不和自己的内心“打架”。所谓自己对自己有办法,其实尚是我们解释孔子的话,在孔子自己无所谓有办法无办法,只是他的生命很圆满,他自己的生活很顺适而已!此即孔子学说真价值所在。
    《人民周刊》记者:问题是这样一种生活是何种性质的生活?
    梁钦元先生:
    ——心安。祖父梁漱溟先生眼中的“仁”,是心安、柔软之意。孔子用这种态度生活,现在要重新思考儒学,就应该真正看到孔子的真精神:自己面对问题自己解决。
    《人民周刊》记者:
    孔子是提倡礼的,可是您却说“礼法”歪曲了真精神,孔子之礼教难道不存在吗?
    梁钦元先生:
    儒家有很多后来礼教附加的东西,扭曲了孔子的根本精神,实际上和孔子的基本态度恰恰相反。梁漱溟先生自己的说法:“礼教对于很多事情所做的规定根本上就违反了孔子的精神。”
    祖父说,礼是一种礼俗,是基于伦理的,不能理解成了“礼法”,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强人从我”。
    而这一基于“心安之仁”、“伦理之礼”之儒学,体现在梁家一代代的宽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曾祖父梁济先生对祖父的教育方式,可见一斑:梁漱溟先生幼年时候和父亲(梁济)因一事争论,后来曾祖卧床休息了,祖父依然跑到床前和他争论,在那样清末民初的时代,很难想像,父子会有这样一幕。而这,正符合梁漱溟先生心目中孔子推崇的不勉强之道:“发乎情,止乎礼。”
    中庸,到底要怎么解读?
    ——被误导的孔子真态度
    《人民周刊》记者:
    一般学者对中庸的解读多是“用乎中,不偏倚”。听说梁漱溟先生曾为诗圣泰戈尔讲解孔子,当时他(梁漱溟先生)很不同意这种说法。您能讲下梁漱溟先生是怎么解读“中庸”吗?
    梁钦元先生:
    泰戈尔说:“我很愿意听梁先生(梁漱溟先生)谈谈儒家道理”。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应徐志摩之邀乘坐“热田丸”号轮船抵达东方大都会上海。
    祖父(梁漱溟先生)与泰戈尔的一段对话,揭示了他眼中儒门孔学对于中庸的解读。(请阅读:中庸不是含混敷衍——梁漱溟先生为泰戈尔讲解儒门孔学)
    梁漱溟先生说:
    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你看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为,对里面很认真;好象各趋一偏,一个左倾,一个右倾,两者相反,都不妥当。然而孔子却认为可以要得,因为中庸不可能做到的时候,则还是这个好。其所以可取处,即在各自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牵就。
    儒门孔学的真态度是什么?
    《人民周刊》记者:用一个字来阐述孔子的真态度,是否是“仁”字呢?
    然而,梁钦元先生却说:
    是“刚”字。
    “阳刚乾动”——梁漱溟先生说,刚之一义可以统括孔子全部哲学,此动作要发于直接的情感,而非出自欲望的计虑。就如“狂狷虽偏,真的就好”,真实的才是道德,而道德就是人生的艺术,因为“阳刚乾动”才能既“向前动作”,又超脱了“为我”的“物质的歆慕”,而且“不会沮丧,不生厌苦”。
    做孔家生活之路径
    ——态度郑重,方式柔和
    《人民周刊》记者:
    梁漱溟先生和一般儒学研究者很不同。我还知道艾恺曾经就说梁漱溟先生是儒者,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孔家生活的人,而他们是儒学工作者。那么梁家的家教又是怎么样的?您和祖父在一起生活了31年,谈谈平常生活中,梁漱溟先生对您都有哪些熏陶呢?
    梁钦元先生:
    没讲过什么。即使是对我父亲和叔父(梁培宽先生和梁培恕先生),据父亲讲他也不大讲什么做人的道理。但是我们梁家的家风有三个字是给我们影响最大的。
    据父亲(梁培宽先生)回忆,祖父真正叫他过去耳提面命,就只一次,只讲了三个字——“不要贪”。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陪他老人家居住,我的房间就在他房间对面。夜里我看书看到很晚,房间的光透出去,祖父看到了。第二天他就对我讲:读书读到很晚了贪多也不好。
    梁家的家教传承一向宽放、自由。祖父九岁时攒了一小串铜钱,有一天不见了,哭闹起来。第二天,曾祖父亲梁济在院中的桃树树枝上发现了那串铜钱。他写一张字条交到梁漱溟手中:“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亲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祖父看过字条即来到那棵桃树前,果然见到那串铜钱,一探即得;心中确实顿生悔意。
    这种教育方式确实很委婉,很郑重。这理念就是,对人充分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所以他强调:“我是没有敌人的。”
    《人民周刊》记者:
    梁漱溟先生听任孩子们自由选择,梁家是宽放的家风传承。得益于这一宽放教育的长孙梁钦元,在任职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多年后,听从自己内心,放弃科研之路,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巧合的是,这一选择暗合了梁漱溟对儒门孔学研究工作的要求。
    请问梁先生,这真的是巧合吗?
    梁钦元先生:
    祖父在《孔子学说之重光》中提及:“对于孔子学说的重新认识,依我所见,大概需要两面工夫。一面是心理学的工夫…..还有一面,是对于中国的古籍,要有方法的作一番整理工夫。”而我放弃了原先的科研工作,转型到心理咨询师,这也是天意,我当时也并没有想到要来对儒门孔学进行研究,只是听从内心。
    今天怎么对待孔子以及儒门孔学?
    ——如何跟现代接轨
    《人民周刊》记者:您如何评价今天的孔门儒学(应是:儒门孔学)推广活动?怎么跟现代接轨?
    梁钦元先生:
    怎么跟现代接轨?态度上,应该基于人文关怀,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孔子学堂我一直有关注,且参与其中,这种落地生根的精神家园值得推广。
    郑重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儒门孔学提倡的,《论语》里说,“吾日三省吾身”、“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这些都非常郑重。孔子对弟子的教导,都是要求郑重地生活而不失其自觉性。祖父非常强调自觉性。他说儒家的态度就是:一个人在是非之间不能随便,没有原则,在是与非之间不可以妥协退让。
    比如一些热点事件的发生,就是缺乏“郑重”。2015电梯杀人事件也是如此——(注:湖北荆洲一百货商场,当时的手扶滚动电梯前踏板出现故障,已经松动了,可是商场在事故出现前五分钟明明知道这个问题存在,并没有及时停止运行。一名30岁的女子被搅入手扶电梯,并在瞬间将自己的儿子举出。据事发当时女子的丈夫讲“并没有任何警告和标示提示电梯坏了”,在妻儿已经上到6楼电梯并离到达7楼只有三、四个台阶时,7楼电梯口的两名工作人员好像在提醒说“电梯坏了,正在维修”的话。但已经太晚了。)发现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你就直接停止电梯运行并且标示警告牌就得了,或者加强电梯看守防范,必须阻止行人。“电梯坏了,不能使用”。你郑重吗?6楼到7楼这一段电梯坏掉了,却没有见到商场的郑重,有没有发自内心的仔细的交代?郑重的内涵是悲悯心和主动性。
    真正做到郑重的标准是——你心安吗?如果心安,就是郑重。
    “郑重”的意思就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反对依赖于外物,受外边趣味、刺激之引诱度过生活,强调生活的自觉自主性。
     
    梁漱溟先生的长孙,资深心理咨询师。他在祖父梁漱溟先生的教诲、关爱下度过了31个年头,梁漱溟先生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对他的启发和影响至深、至远。他主动把祖父梁漱溟先生的儒门孔学与心理学思想结合,在经典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实现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他倡导并身体力行——“始终面向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