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 记者:陆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九日丁酉 耶稣2018年1月5日 关学,北宋创立,明代中兴,清代反思、传承与转型,这一过程历时800余年。正如北宋理学家邵雍和张载诗所云:“秦甸山河半域中,精英孕育古今同。古来贤杰知多少,何代无人振素风。”经过学界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研究,关学典籍整理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记者就关学学派演变、当代关学研究现状等问题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 何谓“关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什么是“关学”?“关学”之名何时而起?请您从学术史的角度谈谈关学及关学研究。 刘学智:张载一生多在陕西关中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旨趣和风格独特的地域性理学流派,史称关学。 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张载与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等人的思想并列,加以考察。但“关学”这一提法的出现似乎要晚一些。据我初步考察,南宋理学家吕本中较早提及了“关学”之名,明代学者冯从吾所撰《关学编》一书中较早使用了这一概念进行关学史的撰述,冯氏称关学为“关中之学”,并明确将此“学”纳入理学范畴。此后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一书中使用了“关学”概念,说:“关学之盛,不下洛学。”历史上张载的关学,曾与周敦颐之濂学、二程之洛学、朱熹之闽学等学派并列,称“濂洛关闽”。 关学及关学史研究在明代已经开始,冯从吾《关学编》一书对关学史研究具有开先河之意义,书中述及关中理学家共三十三人。晚清李元春等学者对该书进行增订。清人王心敬依《关学编》体例,撰写《关学续编》。此二编之作用,如王心敬所言“编关学者,编关中道统之脉络也。横渠特宋关学之始耳”。由此,关学之“源流初终,条贯秩然”。 从清末至民国初期,关学研究虽处低谷,但未中断。学者张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编成《关学宗传》五十六卷,将关学史延展至明清时期。张骥认为其《关学宗传》是“以地系人,纵讲关中之学”,明确了关学的“关中”地域性和性理学特征。从此,关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域性理学学派,逐渐受到学界关注。 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学术事业的振兴,关学研究出现转机,并日渐趋于兴盛。此一时期,学术问题逐渐展开,思想交锋激烈。在世纪之交,关学研究又有较大推进,研究新论不断出现,理论热点此起彼伏。近年出版的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从张载的道德心性论特质、天人合一特征、知礼成性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的实学倾向等方面重新认识张载及其关学。但此一动向不是简单地向传统理学回归,而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超越。 总之,关学研究要突破传统理学思维,并随着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而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关学研究也将重放异彩。 关学研究疑窦丛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学虽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许多问题也有所深入,但如何界定关学、关学史下限应以何人为界等问题的答案仍相当模糊。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刘学智:关学如何界定、关学是否有“史”以及关学史的下限等问题,学界争议一直很大。一种观点承继了传统说法,以“关学”为“关中理学”,以侯外庐、陈俊民、龚杰等学者为代表。当代历史学家侯外庐认为,关学是北宋时期“以张载为核心”的“陕西地方学派”。虽然他不赞成所谓关学是洛学分支的“正统观念”,但事实上仍认同了它的理学特质和地域特征,并认为关学史限于北宋,“北宋亡后,关学就渐归衰熄”。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俊民则不赞成关学止于北宋的观点,认为关学虽“衰落”,但没有“熄灭”,关学史的下限应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二曲为界。 对此,我认为,关学既不同于一般的“关中之学”,也不同于“广义”的“关中理学”,同时不限于宋代,而应是“张载及与张载学脉相承之关中理学”。以此为原则和方法,对冯从吾、王心敬、张骥等学者所撰的关学史著中提及的关中理学家进行必要而严格的筛选,也许会对澄清关学源流、彰明关学思想特征产生明确的标识性意义。此外,关于关学下限,也有以清末刘古愚为关学终结者的观点。其实,作为理学中的重要地方性学派,对关学下限的思考不能脱离理学在清末趋于解体的学术背景,所以其终结于清末民初的说法是值得重视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学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关学与理学、洛学、闽学的关系,以及关学与同期诸学术流派的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好像不够深入。 刘学智:关于关学的思想渊源,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从历史上看,主要观点有:一是洛学(理学)渊源说,二是易学渊源说。关于张载及其关学的思想特征,侯外庐认为“北宋关学的特色在于注重‘学以致用’的精神”。当代学者张岱年将张载关学的思想特点概括为“以气为本”和“以礼为教”两方面。当代学者龚杰认为关学的特点是尊儒、重礼、务实、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上述观点有同有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张载及其关学的思想渊源和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将张载关学与宋代其他理学流派明显区别开来。 关学固然由张载发端,但关学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与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相互交流、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自身特点也发生着某些变化,所以不能完全将关学的思想特征等同于张载的思想特征,但应该注意其一以贯之的“关学精神”。成于张载而又贯穿和发展于关学史的基本精神,是“重气学”、“重性命”、“重礼教”、“重实用”四个方面,这些精神在不同关学学者身上虽有所侧重,但不会有太大偏差。 关学的宗风可以用“躬行礼教,崇尚气节”来概括。与其宗风相联系,关学学者的个人气质和行为方式,大多趋于隐逸,这也是关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学和关学史研究之所以疑窦丛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文献整理滞后,另一重要原因是关学史上一些文献多为四库未收或仅有存目,或散存在其他典籍,或散落在民间,这都为关学史研究带来了困难。 首次系统整理关学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献是思想的载体。相对于其他地域学术流派如浙学、湖湘学的文献整理,关学起步较晚。请您谈谈《关学文库》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学术价值。 刘学智:关学是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关学文库》是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参事室)、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论证申报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立项,并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关学文库》对陕西自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学派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其内容包括两个系列,一是文献整理系列,其中对关学史上自宋代、下止清末民初,29位学人的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约1700万字;二是对关学及关学史的研究系列,其中包括十位关学学人的评传,还有《关学精神论》《关学思想史》《关学学术编年》等十多部著作,约600万字。全书总计2300万字。我本人完成了其中《关学思想史》一书的撰写和《冯从吾集》《吕柟集:泾野经学文集》的点校整理工作。 《关学文库》是对800年来关学文献的首次系统整理和研究。秉持关学宗师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之志,以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在考究学术源流的基础上,以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开拓性为目标,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经典解释与思想阐发相结合为特点,通过对关学学人著述的抢救、挖掘、整理与研究,展示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鲜明特色、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如有学者所言,文库的出版,填补了自南宋学者吕本中提出“关学”概念以来,800余年全方位梳理与研究关学学派的空白,对于赓续中华文明,弘扬关学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以文献整理和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关学文库》,其工作难度较大,限于能力,加之文献整理的经验不足,仍存在缺点和疏漏。所以,当代关学学人不能止步,丛书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关学研究虽历经曲折,但随着中国学术环境日渐优化而趋于兴盛,方法日渐科学,相关文献的进一步搜求和整理,相信关学研究将不断走向深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