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点睛》之十九:贫而乐,富而好礼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广西老年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三日甲子 耶稣2015年8月16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篇》第十五章)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裕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裕而好礼的人啊。”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已知部分,就能推断未知部分。” “如切”句,出自《诗·卫风·淇奥》篇。切,加工骨头。磋,加工象牙。琢,雕刻玉石。磨,加工石头。“告诸”句,举一反三的意思。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 孔子说“小人贫斯约,富而骄。”(《礼记-坊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君子风范。但毕竟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因为境界不同。杨树达说:“无谄无骄,止于有守而已;乐道好礼,则进而有为矣。” 贫而乐,完全超越了物质层面,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是“无所倚之乐”,这种快乐对外在环境没有依赖性,是明明德、致良知的征象。安贫乐道,若无道可乐,是无法真正安贫的。所以,乐不乐是儒家“得道”与否的重要标准。贫而无谄者,虽然修养很好,未必乐。 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心,故养莫重於义。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春秋繁露》)贫而乐,是因为得乎仁道,行乎义路。 《庄子让王篇》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意谓得道之人,穷困也快乐显达也快乐,所乐的并非穷困显达。穷达无二致,只似寒暑风雨的节序变化而已。《吕氏春秋》介绍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后的“小结”中,也提到这句不同凡响、非常儒家的名言。故事中夫子师生之间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精神风范。“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正是儒门师生“穷亦乐达亦乐”的精神写照。 “富而好礼”也比“富而无骄”进了一步。能够好礼,就能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有望克己复礼,个人上达仁境,政治恢复礼制。 孔子说:“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礼记-坊记》)不能好礼的后果如此严重。 古人相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的是道德文章;现代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琢磨的是功名富贵,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更不堪。这也是不拜仁而拜物、不好礼而好利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