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荆公安石的君子观,是儒家君子观传承的重要环节。梁启超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赞扬王安石的君子德行:“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王安石传》)可是若论对其君子高论和行为的全面研究,学界至今仍有所欠缺。回顾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这位君子,缅怀王荆公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对于传承、发扬优秀君子文化很有必要。王安石对君子的新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 ![]() ![]() 《王安石老子注辑佚会钞》书影 由此可见,王安石对君子无为和有为、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关系,作出了透彻的说明,指出了有为与无为的适用范围,体现了儒家君子有为理想与道家无为境界的统一。儒、释、道兼收并蓄,浑然一体。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先生指出:“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王安石是一个‘援法入儒’的人;作为一个学问家来说,王安石却又是一个把儒释道三家融合为一的人。”(邓广铭:《略谈宋学》,载《邓广铭治史丛稿》) 五、个人践行 王安石不仅是君子理论研究和传承的高手,而且是为官、为人皆实践君子理论的好榜样。他以君子经世致用为学问根本,以实现内圣外王为自己的最终目标。黄庭坚这样评价王安石对君子义利观的身体力行:“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黄庭坚:《山谷题跋·跋王荆公禅简》) 为官,王安石不愧为忠臣,恪尽职守,造福百姓。他忠心耿耿,实行君子仁政,大胆变法,关注民生。他对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弊病忧心忡忡,上万言书,积极推动变法以图富国强兵,挽救危局,这就是君子担当精神的实际呈现。他的变法宛若孔夫子周游列国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拗相公”称号。王安石大胆改革的精神,毫无疑问是君子之勇、君子之仁、君子之智“三德”的综合体现,是那些明哲保身、缩头缩尾、胆小如鼠之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王安石主张君子从政应避免“三欺”,也同样展现了士大夫的道德情操:“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然后天下无或欺之者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七《论议·三不欺》)这就要求士大夫具有君子之德,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牢记于心,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这和当今反腐败要求“不想、不能、不敢”也有类似之处。林语堂先生指出:“王安石这个怪人……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为人,王安石洁身自好,让人刮目相看。他不贪图金钱和女色,也不贪图官位,不愧是后世尊敬的君子。古人邵伯温说:“荆公(王安石)、温公(司马光)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王安石的夫人吴氏主动为他纳妾,他不但没有接受夫人美意,还将美人退了回去,甚至连钱也没要回来,这在封建社会实属凤毛麟角。 在待人友善上,王安石声名远扬。他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道德原则,将政见和私交分开,相逢一笑泯恩仇,政坛上的分歧不妨碍成为生活上的朋友,摒弃了政治上的相斗、纠缠,这样注重人间友善情谊的君子之交,堪称佳话。譬如,当苏东坡“乌台诗案”发生时,已辞官的王安石挺身而出,上书皇帝,尽力营救苏东坡。苏东坡特地到江宁拜访闲居的王安石,两个老朋友诗词唱和,其乐融融。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样政见不同,但两人都认为对方值得世人敬重,司马光赞扬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王安石称赞司马光“行义信于朝廷,文学称于天下”(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郭预衡先生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政见不同,非各营其私,都是为了国家着想,“二人品格,光明磊落,发为文章,各有特征”(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 六、回顾与反思 梁启超先生在《王安石传》中评价王安石说:“荆公之学术,内之在知命厉节,外之在经世致用。”(梁启超:《王安石传》)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儒家士君子思想有新的见解,积极传承了君子文化。他作为融文、史、哲于一身的政治大家,通过包括奏章、诗词、祭文、墓志等在内的大量作品,系统表达了自己在君子品性、德行、养成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大大强化和推进了宋代及以后的君子文化。“王安石相信,统一士的价值观,对改变社会是关键的。”(〔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