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一千三百多年的回响——说初唐侍御史王义方

http://www.newdu.com 2024-08-16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韩小蕙(光明日报原领衔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中国江苏,淮安涟水。
    2018年,在这座苏北古城里,曾发生过一件感天动地的事情:郁郁夏风中,馨馨菜香里,两拨初次相见的人群,滚烫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互相说着江淮话和海南话,久久不舍得分开。闻讯赶来的人越聚越多,有的绽开灿烂的笑容,有的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如同听着天方夜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在这里的“少小”可不是离家几十年,今天,“回来了”的这一支寻亲队伍,路程之漫长,跨越两千多公里;时间之绵长,得从唐初开始计算,于今已1300多年了!
    也就是说,这1300多年,对于这两群人来说,完全是“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渺渺空白。再明白一点说,这两群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红脸膛,说话的腔调却完全不同;一南(海南)一北(江苏)的他们,拥有一位共同的先祖。
    这位老祖,一直在他们两个家族的牌位上,高居在顶端。他叫王义方,初唐人士,是唐高宗时期的侍御史。他一生为人和善,为官刚直清正,勤勉做事,其功至伟,在《资治通鉴》、国史、方志、笔记中均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他的传记,居古今淮安名人之列。而我在了解了王义方的历史功绩之后,脑洞大开,竟然想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涌现出的先圣巨擘和英雄豪杰太多了,以至于人们挂在嘴边的,都是屈原、孔孟、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这些一等一的人物。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来都是由英雄人物和普通大众共同推动的。这个架构仿佛是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亿万乃至无数颗大大小小的星辰在闪耀。大星容易被人看见和记住,而数量更多得多的中小星辰,则是宇宙天体的骨骼、筋络和血肉。有些历史人物,他们的声名虽然没有一等一的英雄显赫,但若没有了他们的支撑,历史也就失去了骨血。所以,这些声名并没有那么显赫的历史人物,也携带着高贵的民族基因,需要我们挖掘、整理、铭记和学习。
    
    王义方画像
    王义方是谁?
    历史评价,王义方官衔不高,却以忠诚仁义的美德荣登正史大堂。
    可惜的是,迄今知道王义方事迹的人不多。
    历史有机遇一说,人生也有机遇一说。
    王义方(615年—669年)在世的55年,是唐初李渊、李世民、李治祖孙治下的三朝,相比较许多昏庸和荒淫帝王,这3位皇帝还算听得进谏言,也还有肚量招揽人才,任用贤臣与清官。故此,唐初施政还是比较开明的,社会风气和政风也还清朗。虽然前朝留下的门阀制遗毒尚多,下层贫寒人士还是很难擢升进入上层,但读书入仕的通道毕竟还开着,于是社会上读书的风气还在。“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是下层有识人家的共识与践行,也是他们个人和家族苦苦追求的出路。
    王义方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由读书入仕的小官。但很不幸,王义方在幼年时期父亲就病亡了;他又很幸运,有一位识文断字且深明大义的母亲,不仅一直支持他勤奋读书,还谆谆教导他学做一个正直的君子,将来为国家和百姓造福。
    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王义方饱读诗书,通学五经,才华超群,后入仕,任晋王府参军,值弘文馆、太子校书等职。他的官阶虽然不高,但做官态度端正,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不结党营私,不蝇营狗苟,待人处事都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敢于特立独行。这种卓然不群的清流姿态,虽不免受到奸佞小人的忌恨和排挤,但也渐渐传开了,得到朝中一些清官贤相的器重。自古以来,为官清廉与否,也都在老百姓的口碑上。
    王义方的名声竟然传到大名鼎鼎的贤相魏征耳朵里。经过进一步考察,魏征很欣赏他的人品、德行与才干,“爱其材也”,决定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这对寒门出身的小官吏王义方来说,不啻天大的喜事,从此他就可以攀上高枝,堂而皇之地步入庙堂了。但谁也没想到,对这门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亲事,王义方竟然拒绝了,他想的是凭自己的业绩逐级上升,绝不趋炎附势,以至于器重和喜爱他的魏征“每恨太直”。
    然而,事情又发生了谁也没想到的反转,魏征去世了,等丧事一办完,王义方便主动上门去求婚,并迎娶了这位魏家侄女。有朋友不赞成他的做法,认为人品追求上再君子,也要在现实中求生存,王义方却丝毫不后悔,表明自己不愿附势当红的权相,却又一直存有知恩图报之心。这样高洁自爱的美德,一直流传到今天,被涟水的乡亲们赞颂。
    
    海南省琼海市塔洋镇珍寨村王义方纪念堂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即立身立德,先做君子,然后才是做官、做事。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豪杰人物,从童子时起就接受孔孟思想的雨露春风,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作立身之本,纷纷立志要像圣人一样为民造福,至集大成者,即范公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至后世的“天下为公”。王义方也行走在这个清官贤臣的队列中,还在他幼年跟着母亲牙牙学语时,童年随从母亲洒扫庭除时,少年帮助母亲饲鸡喂鸭时,青年听从母亲教诲发奋读书时,就树立起了“从清流、仇奸佞”的是非观,立下了将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的大志向。他的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他的血脉里奔涌着坦坦荡荡的君子热血,他一直要求自己用克己复礼的君子标准为人处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为人为官的最高境界了。
    青史里还流传着王义方的两个“让马”故事。第一次让马时他年方22岁,在去往京城的赶考路上。一天正匆匆赶路时,忽见一人已是疲惫至极,但仍跌跌撞撞地挣扎着往前走。上去询问,原来那人是颍上县令的儿子,因父亲病重即将离世,急急忙忙要赶回家去见父亲一面,家贫无马可骑,只能徒步赶路,日夜兼程。王义方听此说,知道是遇见了清官之子,感动的同时动了恻隐之心,便将自己的马让与他,也没告诉自己姓甚名谁,就转身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
    第二次让马,发生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王义方被贬海南之时,刑部尚书张亮的侄子张皎被贬崖州(今海南海口),生活无着,暴病身亡,临终前请求王义方,将来若有回归内陆的一天,能否将自己的棺木送回老家,同时送回自己的孤儿寡妻,不致使他们流落边远的琼地。王义方当即应允。翌年,王义方被调任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任县丞,果然信守承诺,安排仆役带上了张皎的棺木及妻儿,并把坐骑让与孤苦无依的母子,自己则带领着家人步行。一千多年前的海南,乃野蛮荒僻之地,山高林密,怪石险峰,且毒虫遍地,野兽出没,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连马都畏葸不前,其艰难可想而知。家仆心生抱怨,但见艰难行走在队伍中的王义方,也就无话可说了,并暗暗佩服自家老爷,拿他做榜样给自己鼓劲。一行人克服千难万险,终于走出了千山万岭,回到了内陆。王义方跺了跺脚下坚实的黄土地,脸上绽出微笑,把张皎棺木送到故土安葬,又将其妻儿送回故乡,一切安顿妥当后,才走上自己的赴任之路。
    
    王义方事迹图:海南传授儒学
    
    王义方事迹图:让马负柩返内陆
    海南儒学教育第一人
    被贬海南,是王义方一生中第一次被贬,不是他的错,而是无辜受上面官员的株连,被贬到儋州吉安县任县丞。唐代的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级别八品,‌只能处理一些琐碎的公务,如负责粮马、‌税收等工作,‌没有实权,‌被同僚看不起,如果遇到县令的排挤,‌其工作就会更加困难。唐时的海南仿佛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荒蛮未开发,民众未开蒙,所以皇帝特别爱将有罪官员贬到那里,以示惩戒。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唐一朝,先后就有李灵夔、李茂等5位李氏宗室和韩瑗、韦方质等14位宰相,被贬去海南。朝官中被贬去的就更多了,王义方是朝官贬琼的第一人。
    说来,这是他们人生最凄苦的日子,从风和日丽、丰衣足食的中原和江南,被贬谪到瘴气与毒虫遍地的“天边”,这些贬官的灰暗心情可想而知,有的人从此就颓废了,或寄情山水混日子,或借酒一浇心中块垒,或整日骂骂咧咧拍桌子打板凳……
    王义方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进取态度。民众不是没有文化,懵懂未开蒙吗?不是被称为不知礼仪的“南蛮”吗?没关系,他不顾一路风尘仆仆,放下行装之后,稍加安顿,就开始兴学办班了:首先召集各峒首领也即族长们,让他们挑选可教育子弟,送来班上授学。从最基础的识字开始,王义方亲自授课,讲祭拜先圣先师的礼仪,讲老少尊卑的秩序,讲天地仁义的善德,讲明白道理的经学,还传授轻歌短笛合奏的音乐……其中的艰难与辛苦、诡谲与传奇,曾被后人如此描述:
    唐前御史王义方黜莱州司户参军,去官归魏州,以讲授为业。时乡人郭无为颇有术,教义方使野狐。义方虽能呼得之,不伏使,却被群狐竞来恼,每掷瓦甓以击义方。或正诵读,即裂碎其书。闻空中有声云:“有何神术,而欲使我乎?”义方竟不能禁止,无何而卒。(《朝野佥载》)
    这一段描述之生动,令我遐想不已。虽然这段传奇记载的事还不是在海南,而是王义方在中原大地授课时的情景。在“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中原授课,尚且如此之难,何况未开化的琼地?按我的理解,所谓“野狐”的作乱,其实很可能是顽童们的捣蛋,那些未经教育的野小子们刁顽蛮横惯了,趴上墙头看着屋内授课的同伴中,偏偏没有自己,百爪挠心,才故意扔个石子捣个乱。
    就这样,王义方在被贬儋州吉安的3年时间里,首开海南教育之先河,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天边”的荒芜土地上。种子破土而出,小苗茁壮成长,代代、年年、岁岁,终至于连绵不息,成为沃土良田,收获了绵绵瓜瓞,椰风蕉月,面对大南海,四季飘芳香。
    不抱怨,不气馁,不沮丧,不放弃,处江湖之远,仍积极进取,以一己之力推动琼地民心的进步,王义方被称为“海南儒学教育第一人”。长长的3年,又是短短的3年,竟然做出如此的伟业,山山岭岭为之高耸,江河湖海为之扬波。
    王义方离开海南时,没有遗憾,倒是平添了不舍。左右权衡,他做出一个影响了千秋的决定:带着大儿子王承候回归内陆,把小儿子王承休留给了海南的父老乡亲……
    涟水大地上
    让我们回到涟水。
    过去在江苏,置身于淮安地区的涟水,不算富庶的县域。这个因涟河而得名的小县,比起苏州、无锡、扬州、昆山,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弟。但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恰在南北分界线上,既教化于阳刚的豪迈北风,又被阴柔的南雨所温婉哺育。它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设县,名淮浦;它人文荟萃,自古就有“智慧之乡”的美名,走出了诸多名人,如东汉广陵太守陈元龙、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还有比王义方稍晚的唐代清官徐有功,清代的古文家、诗人鲁一同。至现当代,有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还有从放猪娃成长为大作家的传奇人物陈登科等。
    古代涟水的文人中,最有名的是鲍照(414年—466年),这位比王义方早200多年的大诗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上,恐怕是被严重低估了的一位。后人只知李白的《将进酒》,人人一张口都会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没几人知道这“君不见”句式,其实是鲍照的独创,他写的《拟行路难》:“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洋洋洒洒,一口气18首“君不见”,读来直抵肺腑,令人禁不住一咏三叹,以至于诗仙李白也不改制式地“君不见”起来。李白还从鲍照处学习了不少别的东西,以至于杜甫有诗评之曰:“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是说白诗的“清新”来自庾开府(庾信),“俊逸”则承自鲍参军(鲍照)。这位鲍照也是平民出身,给人做幕僚,费尽心力,穷其一生,最终算是进入了士大夫阶层。鲍照曾是贫贱的涟水农人,早年从事过农耕,但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后终于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成功之路对于当地人的读书入仕风气,起到了活生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恐怕在幼年的王义方内心中,也如启明星一样闪闪放光。
    在涟水大地上闪过身影的,还有诸多历史名人,比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曾在这里流连,并留下一首《涟上题樊氏亭》,其中“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把当年的淮安描写得如在眼前一般。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曾在这里挥毫,以至于今天涟水博物馆大门上的两块馆名牌匾字“涟水博物馆”“涟水保卫战纪念馆”,就集自米芾的书法。黑底金色字,虽未署名,但一见其端肃沉雄气象,就知绝对是出自古人手笔。那是他们那一代代官吏的基本功,从童稚时期就已开始用功,蘸着清风朗月和云卷云舒,刻苦练就的。
    涟水县博物馆令我大呼惊奇,完全想不到一个并不富庶的苏北小县,竟然有着规模如此之大、品格如此之高、可称为宏大叙事的殿堂。这里有新石器时期的三里墩遗址、笪巷遗址出土的大型铜马车等国家一级文物12件;还有清代皇帝诏书以及各种石片、玉佩、陶片、陶器等等,真让人意外而又意外。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有关人物的两则故事。一则是宋代涟水人嵇安(1189年—1262年)任沿海巡检使时,创疏决法,组织民众兴修水利,发展农耕,赈济流民,乡人赖以活命者无数。还有一则是北宋赵概(995年—1083年),曾在涟水做过家庭教师,后高中探花入仕,天圣五年(1027年)调任涟水知军,适逢涟水大饥荒,他力劝富人拿出粮食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后为官清正,一直做到吏部尚书。
    王义方的故事当然也在这里绽放着,更如一颗夺目的大星,映入我的眼帘。这里展陈的是他的第二次被贬: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王义方入朝任侍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纪委干部。当时是佞臣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美妇淳于氏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迫使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她放出,据为己妾。事情暴露后毕被逼身亡,高宗却对李杀人灭口的罪恶不做追究,朝中百官无人敢言此事。唯王义方对这违逆天理、与君子之德和为官之道均不合的逆行,奋不顾身地站了出来。他已预料到这可能又会引来贬谪之祸,自身倒没什么可怕的,只是老母必会跟着遭殃。前思量后权衡,他选择了将实情直陈老母,在得到母亲的支持后,连上两个奏章,冒死弹劾。果然唐高宗选择了包庇佞臣,并以诽谤侮辱大臣为由,将王义方贬到莱州,任七品芝麻官司户参军。奸臣恶吏们弹冠相庆。这一段往事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涟水这片土地上的道德人心竖起一个新的高度——知其正义是非,知其真善美假恶丑,知其道德廉耻,知其如何做人做官。
    直到现在,涟水百姓们还在骄傲地说:在王义方身后的1300多年里,涟水不断走出许多英雄人物,仅现当代就有辛亥双烈张大卓、贾伯谊,北伐时期第一位中共涟水特支书记张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县委书记、烈士吴长来,抗战三杰朱启勋、朱启杰、朱启宇三兄妹,抗日志士张鸿贵……
    今天,乘车飞驰在涟水大地上,河湖港汊似乎不那么多了,代之而来的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黄土地,上面茁壮生长的,不但有着苏北几千年绿油油的传统农业,还有了神奇的人工智能工厂。在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我们走进一条660多米长的白色走廊,透过明亮的大玻璃窗,我看见了一个电影场景里的魔幻世界: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厂房里,一只只白色的机器臂膀像神仙的大比武,有的运材料,有的装零件,有的切割、整型、收纳、整理,片刻不停,不知疲累,严丝合缝,一丝不苟,劳动态度既认真又负责。那么长长的像高铁列车一般的车间里,只有三五个身着白尼龙工作服的青年工人在巡视,男孩女孩们轻移脚步,就仿佛晨雾弥蒙时涟河上飞翔的白鹭,飘飘欲仙,真美啊!据说,近期又有3家智能工厂投资落户涟水,这个昔日的苏北贫困小县,已经一飞冲天,2023年冲进全国百强县之列了——这个是我最爱听的,将心比心,想来王义方若地下有知,一定会手舞足蹈,连呼老母,一起为家乡的福祉燃起三炷香。
    终于找到乡根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两群汉子握手的一幕:操着淮安口音的是涟水的主人王大哥,操着卷舌普通话的是来自“远在天边”的海南客人王二弟。王大哥是王义方大儿子王承候一支的后裔,1300多年生生不息,分布在涟水及周边县域的已有3万多人;来自海南的是王义方二子王承休后裔,繁衍至今也有两万多人了。
    海天空茫,椰雨蕉风,生活在海南的王承休一支默默无闻,千年来极少为人所知,就连涟水的宗亲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这支海南王氏始终铭记先祖王义方的教诲,传承着他的优秀品德,以儒家思想为准则,仁孝礼义,忠节廉明,刚直慈悲,抚民安邦,一千多年间,陆续走出了裔孙王深及王存树、王福铭、王源寿、王金赵、王周讫等一干子孙,他们都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入仕的,虽然职位都在基层,但都像王义方一样正直做人清廉为官,为百姓所铭记,有的甚至被后人尊崇,建庙祭祀,形成了二月六、三月一等传统民俗节日,年年搞舞龙、秧歌、地方戏以祭拜。
    在建立新中国的血雨腥风战斗中,王承休后裔中也挺立出了不少烈士、志士、战斗英雄。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奋斗中,更多的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积极分子涌现出来,除了在各个岗位为党和国家努力工作外,亦在做人、传家及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带头践行先祖传承下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中华传统美德,热心公益,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和谐邻里,民族团结,见贤思齐,助人为乐……辽阔无垠的蓝色大海见证着,金色耀眼的阳光沙滩见证着,蓊郁繁盛的绿树红花见证着,丰富多彩的动物植物见证着,黎、苗、壮、回、汉等各族同胞见证着,为建设“插一根筷子都能长成大树”的祖国第二大宝岛,他们一直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奉献着。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山高路远,隔海相望,王承休后裔却一直惦念着寻找自己的祖根。尽管时间已隔了千年,但他们模模糊糊地感觉先祖王义方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一带,不忘记,不放弃,一代又一代锲而不舍地寻找。这中间的过程,经历了风云雨雪;经历了地震火山;经历了大洪水的冲刷;经历了大干旱的劫难;经历了兵荒马乱的撕裂;经历了饿殍横尸的灾殃;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实干;经历了过去想也不敢想、梦也做不出的天堂日子,家家住新房,户户买汽车,人人用上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话、电脑、手机……这是真正的改天换地,沧海桑田啊!
    最后,铁人也掉了泪,铁树终于开了花,他们终于寻到了自己的祖根。在老家涟水,他们感受着先祖生活过的土地。王义方给子孙留下了清正廉洁、忠诚仁义的榜样,留下了家谱《乡贤堂》等的教诲,处处令他们涌起无限感慨:血浓于水,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真是源远流长啊。
    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9日 1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