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一首关于“母语”的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2009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一首关于“母语”的诗
    李林
    这是一首关于“母语”、名为《母语》的诗,作者是梁小斌。
              我用我们民族的母语写诗
    母语中出现土地、森林
    和最简单的火
    有些字令我感动
    但我读不出声
    我是一个见过两块大陆
    和两种文字相互碰撞的诗人
    为了找水
    我曾经忘却了我留在沙滩上的
    那些图案
    母语河流中的扬子鳄
    不会拖走它岸边的孩子
    如今,我重新指向那些象形文字
    我还在沙滩上画出水在潺潺流动
    的模样
    我不用到另一块大陆去寻找点滴
    还有太阳
    我是活在我们民族母语中的
    一个象形文字
    我活着
    我写诗
    这首诗又名《诗歌母语》。显而易见,它写的是一位诗人对于母语的感觉。一般说来,诗人应该是对语言、文字异常敏感的一批人。他们这种敏感借诗的语言表现出来,尖锐,新颖,而又不易理解。作者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先是引了本诗的前四句,然后说:
    “对于生僻字的识读是要认真加以默诵的,直到它自己发出声音为止,反之,永远都是生字。这如同斧头扔在刨花堆里,打家具的人催着我快把斧头拿来,这就是我的一桩心事,直到我像递礼品一样向他递上斧头才算完结。木匠接过斧头后,那锋利的斧锋忽然向我扫了一眼,木匠师傅慌忙用拇指挡住它细细的光芒。这一切的确很美。但我要做一个拒绝给他拿斧头的人,斧头总在原地,我凝视它的时候长了,它说翻脸就要翻脸。”
    这段自述可以帮助我们体味本诗的意蕴:诗人在长时间操持母语、推敲文字的过程中,为汉语的“字像”所吸引、所感动——汉字确实仅从字形上就能给熟悉它的人以感触,以联想;但即令是再平常不过的字眼,也只有“读出声来”,让“它自己发出声音”,用它交流,那些象形的字样才会像斧头的锋刃一样锋芒闪烁,锋利,然而,也会伤人。诗人为找寻新的世界、新的生命、新的水源,也曾奔向另一块大陆,探询另一种文字;在“两种文字相互碰撞”的文化冲突(自然也有交流)中流连,以至暂时忘却了母语,和母语文字的“图案”;经过岁月,经过自身经验的启迪,我明白了,“我重新指向那些象形文字”,亦即在更深的意义上体认到,“我”命定生活于母语之中,甚至也可以说,“我”本身就“是活在我们民族母语中的/一个象形文字”;而母语,对肯于“读”她者,不会遗弃。“我活着/我写诗”,就无法离开母语,或者说,只有母语的写作,才给“我”的诗歌以生命。至此,诗人对母语生命、母语写作之自然动力和意义的感悟加深,其表现也更深入一层。
    象形的汉字的确是我们母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们区分母语和非母语的最显著的外在标志和空间符号。诗人敏锐地体味和揭出了这一点,其所吟出的诗句:“我是活在我们民族母语中的/一个象形文字”,流传众口。
    汉字评价是一个世纪以来争议颇大的文化事件。母语教育与外语学习的轻重,更是近二十年来众所瞩目的话题。本篇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但是用诗的方式做出的回答,因而朦胧而不明确,感性而不尽冷静。或者说,对这种文化意蕴丰厚而复杂的问题,诗人的立场也可能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姿态和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