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一讲:现代性导致人类普遍堕落(8)


    今天,我们的启蒙派的公共知识分子依然是认为儒学不符合所谓的普世价值,改头换面地在重复着他们的前辈的工作。
    中国古代社会它的传统就像是一所大学校,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每一个人让自己的人格成长,人格完成,既能够处理自己的事务,又能处理家事,又能够与社会上的人很好地交往,很好地协作,这个社会自然就会有一种正气流行。所以国学的核心、儒学的核心,它是一种教育学,是人的教育,尤其是人的性情的教育。人的天赋,上天所给予人的包括了情、知、意、欲这四个方面。所谓“情”是指情感,“知”是指理性,“意”是指意志、情绪,“欲”是欲望。在这四者之中哪一种是最基本的呢?西方文化认为是理性是最基本的,而中国文化认为情感是最基本的。所以我们的一切教育首先应该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应该从情感的教育开始。今天我们去学儒学,不是说儒学有什么用,它能够通向一种完善的社会制度,不是这样的。它只是作为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让你每一个人的情感归入正轨,每一个人的情感首先能够感发,接着又因为有礼乐的引导,使得规范,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地它就会进步。大家想一想,如果所有的人都拥有选票的情况之下,我们是不是对这个拥有选票的人的人性要有一定的要求?假如一个人他就是性格特别地坏,他选出来的人究竟是不是我们大家所需要的?大家不要忘记,希特勒是被民主选上台的。所以在制度建设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世道人心。那么世道人心的东西,必须要靠我们的传统学问、古典学问,它是通向人格的养成,它是希望你都朝君子、大人这种方向去努力。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就问孔子怎么样去种地,怎么样去种菜地。孔子说这些东西你不要问我,我比不上那些老农、老圃,种菜农这些人。(樊迟)出来以后,孔子就感慨说樊迟是一个“小人”。“小人”今天最好的翻译其实就是“庸众”,就他是没有想着要去做一个君子。这在今天来说,每一个人他需要对自己有一个人格上的要求,那么这种要求从哪里来?是从“孔颜乐处”当中来的。孔子、颜回他们怎么样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样寻找到快乐的,这叫做“孔颜乐处”。读古人的书不是去掌握一个知识,不是去背诵,不是这样,你要能够实践去体悟它。你能够读到书的时候,你感觉孔子就在你跟前跟人说,你感觉颜回就在你跟前听着孔子在讲话,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以后,你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程颐讲读《论语》:“读之前是一等人,读之后还是这样一等人,便是不成读”,你就是没有读过《论语》。所以中国的学问特别强调一个实践,一个体悟。
    怎么样学?这个背景后面有八个字,“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不念“行(xíng)己有耻”,(念)“行(xìng)己有耻”,这是顾炎武说的话,概括得非常好,一方面你要探究知识,因为没有知识就没有美德,当然有知识未必有美德,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没有美德。有了知识了还不够,你还要对自己人格上有一个要求,叫“行己有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懂得廉耻之心,有很多事你是不能去做的。你做了以后,你就要感到羞耻。前一阶段韩国有一位总统,他觉得自己治国无方,家里面又出现了损害到他名誉的事情,他竟然就自杀了。今天的中国人看到这一点,都在想这个傻蛋,他怎么就自杀了呢?其实是因为韩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还仍然保留着儒家传统的廉耻之心。程颐也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番话和顾炎武的话意思是相通的,是说我们的人格的养成,我们的涵养就要靠一颗虔敬之心慢慢地去养,但是我们要获得完全的美德必须要掌握知识,所以要进学则在致知——格物致知的“致知”——去求得获得知识,所以“学”和“实修”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国学热的背景之下,有一批人在倡导儿童读经,这个做法我是不太同意的,因为他只强调“学”,忽视了“修”。《大学》里面有一句话,“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意思是说玉工去制玉,把那个玉石里面的玉给剥出来,外面石皮给切掉,这是一种粗放型的教育,就是“学”——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修”——去琢磨它,把它雕琢成美好的玉器,这个才是精细化的学习,叫做“修”。
    所以儒学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与你的生命脱节的学问。它是让你的人格成长,人格完成,让你懂得天地之间有大美,让你懂得我们的人性本身有向上、向善、向美、向真的可能的一门学问。它不仅仅只在经典当中,更存在于人伦日用当中。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腾讯儒学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