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郑珉中:两宋古琴浅析(4)


    (四)北宋晚期的“野斫”
    传世北宋晚期之琴中,属于“野斫”者,约有三种类型,可供鉴家参考。
    1.其一为扬州已故广陵派琴家胡滋甫先生所藏之北宋斫琴名家马希仁所制者。琴为仲尼式,未题名,因重髹入窨稍久,黑漆成褐黄色,琴面弧度亦稍圆厚,但略逊于早期之“雪夜钟”琴,灰胎未露,通身发小蛇腹断纹,琴背近池沼处为冰纹断,有剑锋,古意盎然。琴通身长121.3厘米、肩宽20.4厘米、尾宽14.8厘米,长方池沼,金黄桐木斫,纹理细密而直,纳音无异状,池内左侧有寸许楷书款一行,为“大宋马希仁制”六字,其造型特点是项之斜度较大,腰亦较为深入,有晚唐仲尼式琴遗风,背面琴项边沿楞角亦加工作圆,而腰之边际楞角錾然,与其它宋琴无异。琴音松透响亮,走音圆润而长,是传世宋琴中的上品,江南琴坛重器,北宋后期的标准器之一。
    2.山东省博物馆所藏“霹雳式”琴,杉木斫,池沼间表以桐,鹿角灰胎,葛布地,髹黑间栗壳色漆,乃照雷琴的方法制作,发冰纹牛毛断,近尾处有蛇腹间牛毛断纹,额上漆胎脱落,葛布地裸露漂浮于承露之前。琴通长122厘米、肩宽22厘米、尾宽15.6厘米,其弧度略具宽圆之象,琴背圆形池沼,未有铭刻。腹内纳音左右刻径寸楷书款字填以朱色,文为“和平元年”、“魏元英造”。刻工刀口顽钝,显然系劣工之伪作。按,此琴之项为凹入两半月形,腰于两半月形相交处复作凸出半月形,琴书图式称“霹雳式”,为唐柳子厚题超道人所作,乃晚唐以前所未有者。而伪款之作者无视项腰的区别误将其认为是“凤势式”,故有魏和平元年之失。然就此琴之制作风格工艺特点来看,它确是北宋继承唐代雷氏琴传统之制作,琴面弧度似“松石间意”,而宽度略有过之,故可以作为北宋琴的一件标准器。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宋琴混沌材
    3.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混沌材”琴,伶官式,形扁平,与《五知斋琴谱》所列“古云宋扁”之宋毛敏仲“昭美”琴式相同,为杉木斫,弧度较浅,略有扁圆一半之象,髹黑间栗壳色漆,鹿角杂松石八宝灰胎,发冰纹间牛毛断纹,通长123.5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4厘米、底厚1厘米,蚌徽。琴背作长方池沼,轸池下刻寸许楷书“混沌材”三字,其下刻行书铭文五行,款字一行,文为“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愠阜民材。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会稽黄镇仲安跋于皖江。”池右刻行书“晋制宋修”,左刻“一翁”,其下小方印,篆“夏伯子”三字。池内纳音微隆起,左侧刻古篆“刘世安造”四字,右刻楷书“毛仲翁修”四字。发音清实而扁,但饶有古韵。形制扁平,却颇为浑朴。通身绿孔雀石与黄鹿角灰粒粒隐现于栗壳色漆冰纹断裂之间,色彩绚丽,古趣盎然,为传世古琴中罕见之奇品。琴背铭刻虽晚,而腹款则古,且是所谓宋扁古琴最早的一个例证。这张琴虽形制扁薄,而琴面弦外部分尚微具圆弧形,略存肥厚之感。因此,项与腰的边沿楞角亦作为圆楞,这个特点正是北宋晚期的斫琴家犹效法唐琴风格的具体例证。按,黄镇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古琴家之一,曾为《五知斋琴谱》撰写序文,足见其声望之高。刘世安有二,其一为晋人,另一为北宋时人,从学于司马光,徽宗朝知真定府,为蔡京所忌,谪陕州。混沌材应是此人所制。毛仲翁为宋代古琴家,亦见《五知斋琴谱》。
    混沌材在民国初年是北京琴坛的一张有名古琴,当时归诗梦斋女弟子白达斋所藏。白氏弥留之际将此琴赠与其女友骆氏,事见汪孟舒先生《春雷琴室卷》孙宋若女士代骆氏书题跋之中。骆氏与山东琴家、佛弟子夏溥斋莲居氏相邻,此琴得常出入夏氏斋中。50年前俪松居主人借琴至家中,因得赏玩终日,并倩名拓手崔玉棠氏精心毡拓琴背全形及铭文两张,各得其一,以供赏玩。骆氏故后,琴归夏氏所有,乃加刻一翁题识于池旁。按,《五知斋琴谱》琴式图中“云泉”琴与“混沌材”之造型相似,而云泉琴定为“晋刘世安作”,夏氏从之故有此题,可惜夏氏忽略了其后面所列琴式中完全相同的宋毛敏仲“昭美”式琴,更无视其名下所注“古云宋扁”之说,竟将一张“宋扁”的标准器错误地定为晋琴了。
    《琴苑要录》成书于北宋中期,书中的琴色样法一节中,讲述了当时的古琴尺度不一的问题,说:“世本曰:伏羲制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数也。近代所效古制微短,其声促而细。面厚肚窄,其声低而窒。面薄肚宽,其声高而虚鸣。然琴本无声之乐,务存细紧。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长阔,矫欲高鸣,失其琴音。”说明北宋民间野斫之琴为了追求音响效果,既作了短于三尺六寸六分的琴,也作出了宽大逾于古制者,这就是北宋作琴尺度不同的缘由所在。
    “唐圆宋扁”的说法始于何时,至今尚未见有明确的记载与论述。从现有的琴书来看,这种提法,不过是明末及清人才写在琴谱中的。之所以提出这种说法,应该是他们根据所见传世唐宋古琴的具体特点加以总结写上去的。明崇祯七年的《古音正宗》与清康熙年间的《德音堂琴谱。琴式》说明中才明确地写上了这个说法,都是在唐雷威“万壑松”琴式旁写了句“古云唐圆”,在毛敏仲“昭美”琴式之旁写上了“古云宋扁”,可见这两句话确是由目击而来的。雷威“万壑松”今天已经看不见了,但还有盛唐雷威制“九霄环佩”和“春雷”琴,可以说是唐圆特点的典型琴犹在,可证明其说的正确。毛敏仲的“昭美”琴今天也不存在了,幸有这张“混沌材”可证明其说。“混沌材”的存在,说明扁琴与“八宝灰”产生的具体年代,还可以知道它的弓面是从中唐琴蜕变而来的一种新的风格,而且扁琴并不能概括宋代古琴形制的全貌。
    三、南宋时期古琴发展的概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