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郑珉中:两宋古琴浅析(5)


    靖康之后,宋室迁都临安,虽然偏安,而江南经济并未遭受破坏。随着政治中心的迁徙,文化艺术的中心随之南移。江南的古琴音乐,在北宋时浙派就以农丽悦耳为闾巷之民所欣赏,及至南宋,古琴音乐更加兴盛。据吴自牧《梦梁录》所述,临安的节日景象是“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执笙簧琴瑟,最可人听”,“其官私妓女……或捧龙阮琴瑟”等等。可见南宋时期的七弦琴已经突破了宫廷雅乐和文人士大夫的垄断,而出现于民间小乐队的合奏与妓女贿酒的场合,其应用范围之广,弦歌之盛,可以说无过于此了。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本来供个人欣赏,用于修身养性的琴,至此在制作上自然会有继续改善的需要,进而探索扩大音量的方法。因此,南宋时又涌现了一批斫琴名家,在制琴上进行了种种努力。如《过眼云烟录》说:“金渊,汴人。金公路所谓金道者,琴薄而轻,绍兴初人。陈亨道,高宗朝,琴厚而近古。”“严樽、马大夫、梅四官人、龚老、林杲”都是一时之彦。他们各有师承,所作自然各有不同,甚至在形制上发生变化。南宋赵希鹄在其《洞天清录集。古琴辩》中说:“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样……而夫子、列子样亦皆垂肩而阔,非若今耸而狭也。”据以上所述,可知南宋琴是存在着轻重厚薄、宽窄长短之界的。
    然而南宋之琴,自应有北宋江南地区斫琴的历史传统,从这个角度分析,南宋之琴既有不同于北宋之时代特点,又必然有确守风格、变化甚微的一面。所以今天企图将两宋的琴完全划分清楚,概括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就目前所见遗存的情况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对近年来考古发掘品及有可靠的腹款之器加以比较研究,结合用文献记载考证,今天识别一些南宋古琴的特点还是有可能的。
    四、传世的南宋古琴
    (一)南宋的“官琴”
    南宋建都临安之后,作为一代封建王朝的礼乐制度,当然不能废驰,“官琴野斫”之琴自然同时存在。然而传世南宋琴中,尚未见有如“开宝戊辰”相类腹款的制作,也未见有南宋款仿照唐代宫琴的琴,但就琴的形制特点及其铭文内容来看,确有一类琴颇似南宋宫廷乐队所用之器,犹如宣和大晟乐所用者,如山东的“南风”琴,北京的“鸣凤”琴可能就是南宋王朝所造的这种官琴。
    
    山东省博物馆藏宋琴南风
    “南风”琴为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琴之项与腰皆作内收连弧纹四,出圆峰三,为异形连珠式,琴面作弓形。弧度较宽扁,杉木斫,腹中纳音微隆起,以6.6厘米许之方桐木片错综镶贴而成,为通常所称之假百衲琴。髹黑漆透栗壳色多处,发蛇腹间牛毛断纹,剥落处露鹿角灰漆胎,漆胎脱落处可见木胚上有黄色如豆点之鹿角灰漆,成串成行,井然有序,可见其髹灰胎之法如此。琴通长127.3厘米、肩宽21.8厘米、尾宽16.5厘米、底厚1.2厘米。池沼均为扁圆连弧形,池上漆胎脱落处露葛布地。琴背池上方刻约二寸草书“南风”二字,池之两旁刻径寸隶书铭文四句十六字:“天圆地方,龙凤翱翔。南薰一曲,物阜民康。”池下方刻约三寸许大印一方,篆“御书之宝”四字,池内有腹款两行为“延祐元年山阴道士造”寸许楷书九字,刻后填朱色极鲜明且深浅不一,刻工呆板而刀口顽钝,十分明显为晚近的伪刻,且琴经剖腹,两侧均系新漆无断纹。其铭刻从书法角度看,“南风”二字笔画痴拙,缺乏精神气势,十六字隶书,笔画细瘦而缺少法则,为仅就笔画草草刻成者,大印篆文断缺了不应断的笔画。刻工的水平不高,但刀口圆熟,字在漆下,先于断纹,说明文字刻成于制成之初。然而就其整体而论,全部镌刻极似由另一琴上铭刻翻下来的。由于原刻笔画已部分为漆所掩,仅就拓本所存痕迹依样葫芦为之,故文字有形神俱失之弊,印文有不合理的断笔情形。然而此琴的形制风格、制作工艺、漆质断纹,皆具有宋琴的特点,其雄厚古朴的气象与“物富民康”的气派,自然与野斫的情趣不同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宋琴鸣凤
    “鸣凤”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琴之项与腰作内收四连弧出三峰,为异形连珠式,琴面弓形,弧度宽扁,桐木斫,色微黄而质松古,纳音微隆无异状,通身原为黑漆,多已褪去,遍露栗壳色漆与朱漆修补,原为较薄的鹿角灰胎,底有八宝灰修补,宋钧窑月白瓷徽,通体发大小蛇腹间牛毛与冰纹断,底面断纹尤不规整。琴通长126.5厘米、肩宽22.7厘米、尾宽16厘米、底厚1厘米。池沼均为扁圆三连弧形。琴背池上方刻约二寸楷书“鸣凤”二字,池之两旁刻行书铭文四句十六字:“朝阳既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池下方刻约三寸许外圆内方印,作双钩小篆“中和之气”四字。腹内未见款字。此琴原为北京旧家之物,民国初年为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所得。宋钧瓷徽、琴背之八宝灰修补,皆管氏所为。后因故将此琴与山东琴家之落霞式唐款“凤鸣岐”进行交换,后将“凤鸣岐”更名为“清英”,事见“清英”琴背管氏铭刻,50年代复经管氏寻求,为音乐研究所购得。按,此琴背面铭刻刀法拘谨,笔画纤弱,神韵殊有欠缺,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据香港琴人介绍,香港琴人卢家炳氏亦藏有宋琴“鸣凤”一张,形制风格、铭文书体无一不与这张“鸣凤”完全相同,而铭刻精美,俱系旧刻,且有南宋“绍兴”腹款。
    “南风”与“鸣凤”两琴本来是各不相干的两张传世的南宋古琴,所用的琴材也不一样。然而将两琴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经过思索,再与文献相联系之后,就会感觉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好像是为着同一目的之制作。这个想法是由以下几方面形成的。第一,两琴的项、腰均作四连弧之变体连珠式,其起止盈亏位置相同,三连弧式之池沼相同。第二,两琴的长度与宽度大小相似。第三,两琴髹漆工艺、灰胎漆色亦相仿佛。第四,两琴题名与铭文具有皇家气派,且皆有摹刻痕迹,刻工虽有时代先后,却说明当年制作如此相类之琴绝不止是这两三张而已。今结合北宋大晟乐大量使用五等琴的情况,与《格古要论》记载宋时置官琴局,制琴具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之说来看,“南风”、“鸣凤”似应都是南宋官琴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