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十四讲:论语·雍也篇(4)


    修养天命绝密法门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这段呢,我们的点校者把标点给标错了,“行不由径”后面应该是一个逗号,而不是一个句号。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他做武城的邑宰,相当于县令。孔子就说你到这个地方做地方官了,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贤德之人?言偃说有啊,有一个人叫澹台灭明,他如果说不从正路走,如果不是有公事,他绝对不会到我的家中来的。那么这里面实际上是在隐藏着对于澹台灭明的一种歌颂,澹台灭明就是一个懂得把握分寸,懂得去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命的人。澹台灭明不知道他本来此前就是孔子的学生,还是因为言偃的推荐,后来成为了孔子的学生,我觉得可能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认为在当时可能孔子并不认识澹台灭明,言偃借此机会向他推荐。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他是鲁国的大夫,名字叫孟侧,字子反,出自于什么呢?出自于《诗经》“辗转反侧”。
    孟之反这个人,他不会去夸耀自己,“伐”是夸耀。打仗,鲁国人打仗,跟齐国人打,败给齐国了,大家都往自己的国家跑,逃回来嘛。打仗的时候打了败仗,逃在最后面的人他是最有功劳的,因为他最勇敢,他最后逃。那孟之反呢,正好他就逃在最后,但是他不夸耀自己的勇气,他即将要进鲁国的城门了,他赶紧拿着马鞭去打马屁股,说不是我一定要跑在最后,我的这个马呀不肯往前跑了。那么他给其他的跑得快的这些同袍留给余地。
    这里面实际上孔子是在通过孟之反的故事在传递一个什么信息呢?就是你该如何去避免天命当中一些不可知的东西。有的时候天命当中一些不可知的东西,其实是因为你的人事没有处理好,那种人事为什么没有处理好?就是不懂得谦道,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唯有谦卦六爻皆吉,其它的都有或吉或凶的,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谦卦是“利用不伐”,它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夸耀,它懂得韬晦,所以孔子在讲你如何修养自己性命的一条法门。它整个的逻辑是非常严谨的。
    文质彬彬从容中道
    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也感慨当时是一个末世,是一个衰世。在末世、衰世,它和盛世的区别在哪里?盛世,只要你品格完全,你是一个大人君子,你就享有充分的机会;而在一个衰世、末世,你做大仁君子,往往要懂得隐藏自己,才能够不被杀害。
    所以孔子感慨,这个世道真的是太乱了!如果说你没有卫国的大夫祝鮀这样的一个口才辨给的能力,如果你没有宋国的公子宋朝他的相貌英俊,那么你在这个时代你会过得非常地凄惨。“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的“而”不是一个转折连词,“而”是“及、和”,是一个并列连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文化当中不是很看中一个男人的长相,圣人——尧、舜、禹、汤、皋陶、孔子,这些人的相貌是比较有他们独特的一面,但是都说不上英俊。而往往是英俊的、美色动人的那些男人,他们的品格是不好的,只有需要取悦于别人的人,他才需要有一个令人愉悦的外貌。而儒家认为这个是不对的,这些是要被批判的,因此这里面的“而”它是一个并列词,它不是一个转接词。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这是运用了《诗经》当中“赋、比、兴”的“比”和“兴”,“谁能出不由户”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起兴,大家都是从这条路走啊,谁能够不从这个门出去呢?所以它这里面指的是,君子在这个世上你不能够枉道义从人,你必须要直道而行,不能够丧失自己的良知,丧失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一段说的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它采用了一个文学化的表述方法。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夏朝、商朝,他们的文化都是崇尚“质”,周朝的文化,就崇尚“文”。
    “质”呢,指的是一个人的天性,上天所赋予的;“文”是后天的学习所达到的,人的天性它本来是有好有不好,所以就需要被裁节。所以《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所给予你的这些禀赋,“命”是“令”,给予,你的这些禀赋我们称之为“性”;而这个“性”有好有不好,你要去统率自己的性情,这就是“道”;你去裁剪、修饰这个道,那么就是教化。
    “质”的文化,强调的是人性本身就具有纯善,所以我们就不要有太多的人文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礼法、道德的东西,就让他们自然生长。而“文”不这样看,认为人是需要被纠正,是需要被完善的。因此,崇尚“质”的文化就相当于是西方的启蒙文化,崇尚“文”的文化就相当于西方崇尚人文的、崇尚文化的这种思想潮流。
    我认为对这段话做出了最精当的解释的其实是一个外国人,叫做摩西·门德尔松,当然他这句话并不是用来解释孔子的这一番话的,但是我认为这简直是中西二哲心理攸同,他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太难得了,所以我把这段话再念一念。门德尔松说:“启蒙的滥用削弱道德情感,导致铁石心肠、利己主义、无宗教和无政府主义”。这就是所谓的“质胜文则野。”“文化的滥用产生奢侈、伪善、软弱、迷信和奴役”,这就是“文胜质则史”。“在启蒙和文化步伐一致的向前迈进的地方,它们一起构成反对腐化的坚强后盾,而在它们毁灭的方式中,它们则直接相互对立”,这段就是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生它的“生理”,就天理流行的东西是正直,如果一个人他不正直,他的品行是扭曲的,他还能够过得很好,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概率,这是侥幸所获得的。所以,在《中庸》当中就有这样的话:“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他整个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