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十四讲:论语·雍也篇(6)


    比“仁”更高的是“圣”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的学生宰我,他是一个言语非常辨给的人。孔门四教,言语、政事、德行、文学,宰我是言语科的,说话很懂得去找别人的逻辑漏洞,那么很会跟人诡辩,这是一个很好的外交人才。所以他就问孔子,老师啊你天天在讲,我们要追求性命之道,我们要成人,我们要追求“仁”。好,这里面,你要一个追求仁的人,即使告诉他,井当中有你要追求的这个终极目标——仁,他会不会去啊?孔子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君子可以摧折,这里面“逝”是一个通假字,通“折”,君子可以摧折他,但是你不可以去做一个陷阱去害他。大家知道陷阱,动物为什么会进去呢?因为动物贪婪,它想获得你陷井里面的食物它才会进去,君子他是不会接受这种引诱的,他可能会因为他的正大刚正,他杀身成仁,他摧折了,但是他不会被陷阱所害。君子可以欺瞒他,你不告诉他真相,他当然也不会用一种恶毒的心思去揣测你,但是你不可以去哄骗他,因为他的智商是没有问题。所以孔子的这段话,其实已经是非常严厉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段前人的解释,它是把“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对立起来,其实这两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我的证据是后面颜回讲,说夫子啊——我们的老师——夫子,他“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在知识上、学问上让我充沛广大,同时又在人格规范上让我接受礼的规范,这两者是一个并列关系。所以孔子说,这样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他就可以不违背道了。这里面的“畔”它是一个通假字,实际上就是通那个“背叛”的“叛”。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前人呢,往往他们的理解我认为有点低级趣味,总是在想,南子这个人呢是卫国的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她有一些淫荡的行为,孔子怎么能够去见一个淫妇呢?实际上,宫闱之秘在当时未必就能够传得那么远,孔子作为一个外来的人他也不见得就知道。只不过就是当时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和南子都仰慕孔子的声名,希望说我们来帮你去向卫灵公引荐,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就认为说你不去走正途,你怎么能够走卫灵公的夫人这条后门呢?所以“子路不说”。
    孔子说我见她只是礼节呀,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如果说要做了这种不经由道而去获得我的政治地位的行为,那么上天都会憎恶我。这段话没有前人所理解的那种低级趣味的东西在其内。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一段话在《中庸》里面也有,我们说《中庸》,按照我的理解,它就是指人品格的完成。所以对于民,对于当时一般的老百姓来说,“人”和“民”是不一样的,“人”是指更高一点地位的人,“民”——这些普通老百姓已经很难做到了,大家都去急功近利,都去讲求实际,而不去追求人格的完成。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这里面提出了一个比“仁”更高的境界,就是“圣”。“圣”的本意是“通”,所以孔子这里面特别强调一个上下交通,上下兼济。
    子贡问,假如有谁能够对所有的老百姓都有恩泽,能够去拯济大众,这样的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是仁吗?孔子说不单只是一个“仁”,那么他已经达到了“圣”的境界,即使是尧舜在这一方面做得恐怕还有不够吧!
    什么样的人是仁者呢?圣者孔子这里没有讲,他就说什么样的人是仁者?仁者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要将心比心,所以他能够做到自己要有所树立,他在这个社会上他能够立足,那么他要帮助其他人,要让其他人也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他自己想要在社会上通达,那么他就要让其他人也能够通达,能够从自己,从自己身边人去推衍到其他人,这就是“仁”实现的最好的路向。
    好,我们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徐晋如)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