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的儿童节是4月4日。1949年11月,前苏联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会上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出通告,规定6月1日为儿童节,废除旧的“四四”儿童节。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至今还不同程度上沿袭“四四”儿童节的习惯。 1925年8月,包括中国在内的54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1931年3月7日,中华慈幼协会“建议将每年的4月4日确立为儿童节”的提案由上海市政府转呈国民政府,获得批准。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眼中,儿童节是弘扬慈幼文化的极好载体,正如中华慈幼协会在“提案”中所说的,可以“引起民众注意,使人人有慈幼思想,人人负慈幼责任,并可使儿童自知所处之地位,庶扩大慈幼范围,树强国强种之基”。 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经常出席纪念儿童节的一些活动,并郑重地记载在日记中。1934年4月4日,“午前十时,参加(上海)市政府儿童节庆祝仪式,我有演说。”1935年4月4日,“是日为我国第五届儿童节,午后三时半,到广东路九十三号航运电台播音演讲。” 关于儿童节的一些演说,蔡元培也在媒体公开发表。1934年4月5日的《申报》刊登了他的《在上海市第四届儿童节纪念会的演说》。在演说中,蔡元培说,“我国国庆节为十月十日,而名之为双十节;儿童节为四月四日,当名之为双四节”。蔡元培还别出心裁地解释“双四节”的涵义,告诫小朋友要“深刻注意”这“两种事、四件事、八个字”:“第一个‘四’字,即食、衣、住、行,是我们的基本生活。各位小朋友,现在仰给于家庭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供给,或父母不注意,即发生危险。故各位要记着此时此刻父母供给,将来成人后即要努力工作,以抵偿今日之债;第二个‘四’字,即智、体、德、美四育。大人们锻炼你们的身体,培植你们读书,告诉你们做人的道理,陶养你们的性情,就是智体德美四种教育。” 蔡元培对儿童节的关注,体现的是他深厚的慈幼情怀。1935年1月26日,他参加中华慈幼协会六周年纪念会并发表演说,“我等特别关注慈幼”,因为“人生少、壮、老三阶段,老年是已经尽过义务而将要退休的,可代表过去;壮年是正在负责任的时期,可代表现在;幼年是预备担当将来的事业的,可代表将来”,“将来的世界,完全靠儿童们长大后的活动”。1935年7月,蔡元培又在《现代父母》杂志发表《慈幼的新意义》一文说,“新时代的慈幼事业,不是从个人的立场出发,而是从社会的立场出发;不是基本于恻隐心,而是基本于责任心”。蔡元培认为,社会是进步的,现代人要时刻为后一代准备,使后一代人的能力比现代人进步,从而可以应付将来的社会,使他们不致退化。 1937年底,蔡元培旅居香港后,年已古稀,身体羸弱,几乎不再出席公开活动,但仍在每年的儿童节在家中为小孩搞庆祝活动,这也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可亲可爱的人格和矢志不渝的慈幼情怀。 1938年4月4日,蔡元培“午后,为儿辈举行儿童节”。此年4月22日,是小儿子蔡怀新的10岁生日,蔡元培于这一天赋七律一首送给儿子。诗云:“九龄自视已斐然,初度回看已巳年。栗里良苗高士句,兰亭秀竹暮春天。即今书画随慈母,他日行能企大贤。得似儿童佳节否,嘉宾多许赠名言。” 据蔡元培日记记载,1939年儿童节前的3月31日,他还兴致勃勃地作了一首浅显生动的《儿童节歌》,表达对全国儿童的深情和期望,充满着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希望:“好儿童,好儿童,未来世界在掌中。今日若非勤准备,将来落伍憾无穷。好儿童,好儿童,而今国难正重重。后方多尽一分力,前方将士早成功。”这份手迹,由他的家人保留至今。 1939年4月4日,蔡元培“午后三时,在寓中开儿童节小小庆祝会”,“到会者除了吾家大小五人外”,还有几位好友和他们的子女,女作家沙菲(陈衡哲)携女儿参加,科学家何尚平也赶来庆贺。蔡元培精心组织这个庆祝会,郑重其事地致开会词、闭会词,来宾也分别演说。孩子们载歌载舞,还都画了画,相互赠送礼物。蔡元培还与孩子们一起做钓鱼(抽彩)的游戏,心情特别欢快,还说明年的儿童节要再多约些小朋友一起来家里热闹。 可惜,这是蔡元培与孩子们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次年3月5日,他在香港溘然长逝,留给世人追忆的,只是这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高尚人格和慈幼情怀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