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龙年到,解密古老又新鲜的中国龙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北京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种神物。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倍感亲切……
    世界上虽然并没有龙,然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龙。
    8000年前就有了龙的形象
    “龙”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状是一个大头,有一个弯曲的身子。传说在帝舜的时候,董父因驯养龙很好,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也有驯养龙的人叫刘累,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从这些传说看,至少在尧舜禹时期,人们跟龙就有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教授介绍说,从考古发现上看,目前发现的3600年以前的龙遗存大约已有10多个。比如,200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绿松石龙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后。另外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当中,发现了一件大的陶盘,陶盘里面用彩绘画了一条龙,年代是4400年至4300年前左右。这个年代也就是我们古史说的尧舜禹到夏阶段,龙的意识观念应该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发掘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
    而朱乃诚认为,目前发现最早的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出龙的形象的,要算距今6000年以前,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用蚌壳摆成的一条龙。
    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案,是1987年由濮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发现于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内。该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大体呈头南足北的仰卧直肢姿势,在人骨架的东西两侧以蚌壳摆塑了龙虎图案。龙虎头北尾南,与人骨架的头脚方向相错。其中蚌壳龙位于人骨架的东侧,长1.78米。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
    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比如在《左传》当中谈到,鲁昭公29年有龙出现在晋国的城郊外。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而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
     历史上的龙年大事
    公元前221(庚辰)年,秦始皇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实现了六国统一。
    公元9年1月10日(戊辰年末),王莽篡位,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公元68(戊辰)年,东汉明帝诏建洛阳白马寺,邀请两位印度佛师在寺中编译佛典《四十二章经》,佛教自此开始在中国传播。
    公元200(庚辰)年,曹操与袁绍两军大战,史称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1616(丙辰)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八旗,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积极做好入关准备,奠定了清朝300年统治的基业。
    公元1856(丙辰)年,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赶回南京,杀掉东王杨秀清。随后韦昌辉与石达开发生内哄,石达开连夜出走。此为“天京事变”。
    公元1916(丙辰)年,云南都督蔡锷发起反袁护国战争。同年袁世凯病死。
    公元1976(丙辰)年,唐山大地震,毛泽东主席病逝。
    龙的来源众说纷纭
    关于龙的来源,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主要观点有:蛇说、鳄鱼说、蜥蜴说、鱼说、马说、熊说、恐龙遗存说、雷电说、龙卷风说等等。
    蛇说是流行最广和最早的。早在汉代文字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龙即鳄鱼”的观点。旅居加拿大的古史学者许进雄认为,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而扁长且有利齿,是鳄鱼之外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而雨又下自空中,古人见此认为它有降雨的神能,并想象它能飞翔。而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塑龙,与鳄鱼很相似,也为“龙即鳄鱼”说提供了佐证。
    除了动物起源论外,还有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雷电说”。知名学者朱大顺认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了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这一观点在历史资料中也可以找到证据,王充在《论衡》中分析说:“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而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而《山海经》里出现的雷神,正好是一副龙的形象。
    至于其它各种观点,各有各的理由,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
    汉代开始龙和帝王联系在一起
    现在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就是说龙与炎帝、黄帝是有联系的。
    据朱乃诚先生考证,最早将龙与炎帝、黄帝联系起来大约是在汉代。在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中都有这样的说法。
    而把龙和帝王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帝王的象征,也是从汉代开始并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同样与司马迁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水域边上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刘媪,看到一条蛟龙盘在刘邦母亲的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上了刘邦。
    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一荒诞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之子,以使人们像尊崇龙一样尊崇他、畏惧他。
    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被称为“相龙”。虽然相龙究竟指什么,史家说法不一,但秦始皇与龙神拉上关系是无疑的。
    朱乃诚认为,虽然在汉代开始,龙与皇帝就有了某种联系,但把龙和皇权联系起来,可能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千秋节”,当时有一种铜镜叫盘龙镜,上有一条龙,还有铭文“千秋”,这种铜镜的用途是在千秋节的时候由皇帝颁赐给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给皇帝。这个盘龙镜当时叫做“天子敬”,从这个角度讲,龙就和皇权联系起来了。
    而真正把龙作为皇帝象征,还从明代开始。皇帝穿龙袍,这个规则就是从明朝制定的。
    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以后,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印度佛教为中国龙增添了新元素
    中国龙文化之所以能长期延续,除了原有的龙图腾崇拜之外,还在外来佛教中吸取了新的鲜活因素。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龙文化影响很大。佛教中的龙王、龙珠、龙宫信仰及其传说与中国本土龙文化融合,使中国龙文化更为丰富多彩。
    在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佛教中的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佛经转译为中文时,那迦顺理成章地被译为龙。
    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神通广大,被称为“龙王”。据佛经记载,龙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严华美的宫殿,佛曾到海底龙宫中宣讲佛法,这些内容对后来中国龙王传说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于龙王的神力,佛经中的记载与中国的传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降雨功能。中国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是与佛教说法有关的。
    中国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种神灵信仰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道教就借鉴参照佛教,引进龙王并加以改造,创造出自己的龙王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龙王信仰,名目繁多超过了佛教,达数百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
    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迎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道教中龙王的职责主要是兴云布雨,据说,在百姓遇到炎旱之时,天帝就派各位龙王前去布云施雨。发展到后来,凡是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池井,莫不驻有龙王,而龙王庙也随之遍地而起。
    龙不只属于皇帝而更活在民间
    八千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有关。
    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
    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专门的龙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年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多了起来。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更有龙舟竞渡的盛大民间娱乐活动。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恪尽神职,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舞龙,是中国民间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娱活动。早在唐宋时期,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演形式。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向有舞龙灯的习俗,也称“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并在不同地方发展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据说有一次,明孝宗朱祐樘忽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龙生九子都是何名目?李东阳仓促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和同僚们一起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清单上龙的九子是:
    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睚眦(yá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
    嘲风(cháofēng):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蒲牢(púláo):喜欢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
    狻猊(suānní):形如狮,喜欢蹲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
    赑屃(bìxì):似龟,好负重。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
    狴犴(bì''àn):平生好讼,其形似虎,往往刻于狱门之上。
    负屃(fùxì):平生好文,常盘绕在石碑碑文头顶。
    螭吻(chīwě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作建筑物上的吻兽。
    延伸阅读
    中国龙与外国龙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
    Dragon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带有恶毒、凶狠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龙完全不一样。
    Dragon在形象上与中国龙有几分相似,它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行走,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它全身覆盖着鳞片,保护着身体。
    Dragon多居于山洞,喜好财宝,通常洞中都会收藏大量的财宝。它可以作出喷吐攻击,红龙会喷火,蓝龙会喷电。
    Dragon拥有强烈的领土观念,大多都是单独行动,且常年沉睡。
    当初将中国的龙翻译为dragon的人,就像是给圣人与杀人犯取相同的名字,但其实两者并无关联。一个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崇拜龙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中国人崇尚邪物的负面印象。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有学者提出把“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龙文化与凤文化
    与中华龙文化不可分割的是凤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种。自古以来龙与凤的关系就是极其密切的。
    凤和龙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凤是古人幻想中的神鸟,凤头似锦鸡,身如鸳鸯,翅膀似大鹏,腿如仙鹤,是多种鸟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凤是凤凰的简称,凤为雄,凰为雌。然而自秦汉以来,龙逐渐成为君主帝王的象征,帝后妃嫔们便开始称凤比凤,凤凰的形象就雌雄不分,整体地“雌”化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