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即公历1月1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各国庆贺新年到来的重要一天。今天,元旦已经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元旦的历史 今天全世界都在庆祝的元旦,其实本是中华民族的土特产。元旦,最早出现于遥远的三皇五帝时期,在中国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朝人房玄龄在《晋书》中曾记载道:“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为春。”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人是把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这个月的初一恰逢立春。古代把日月相会叫做“朔”,这一天就叫做“朔旦”。为区别其他月份,后世就把元月的“朔旦”改称为“元旦”。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元旦”其实就是今日我们所说的春节。 “元旦”一词的正式出现,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的《介雅》一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中又给了解释,他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除此之外,“元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还有着截然不同的叫法。如在《书·舜典》中,元旦被称作“元日”;汉代崔瑗的《三子钗茗》中则被唤作“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被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被呼为“元春”;而在唐德宗李适的《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中,又被称为“元朔”。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历法的变更,元旦也不仅仅局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夏代时,我国创立了一种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积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形式,这种历法就是后来的“农历”,当时被称作“夏历”。在夏历的规定下,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元旦”。但到了商朝,元旦便被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则是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元旦的日子又被定到了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它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与夏朝的规定基本一致,此规定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前。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当时,各省都督齐聚南京,经商议后,决定在中国采用世界通行的“格列历”,即公历,并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1912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认为历法事关重大,指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并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将每年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但仍可被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历,但又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因此便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而公历的1月1日则被称为“元旦”。 古今元旦情 任何故事都起源于传说,关于元旦的故事也不例外。传说在4000多年前的远古尧舜盛世时代,尧在位时,勤政爱民,风调雨顺,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很受广大人民的爱戴。但是,他的儿子丹朱无才无德,颇不成器,于是他在晚年并没有选择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儿子,而是大公无私地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做事一定要为人民服务,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舜继位后,果然按照尧的要求,亲民爱民,做了许多好事。多年过去,舜同样把位子传给了跟他没有血缘关系且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也像舜一样大公无私,为人民办事。后来,人民就把尧死后,舜祭祀天地和尧的那一天,当做一年之始,把正月初一称之为“元旦”,或“元正”。尽管这多半只是神话传说,不可信以为真,但神话传说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意。 在此之后,元旦逐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不少古今名人都喜欢选择在元旦吟诗作赋,抒发胸怀。如唐朝诗人元稹的《岁日》里写道:“一日今年始,一年事前空。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 宋朝王安石的《元旦》放在今天更像是一首描述春节的诗歌,它写于即将推行史无前例的大变法之前夜,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同样是在宋朝,宋伯仁的《岁旦》又有另外一番韵味。他在诗中说:“居章无贺客,早起只好常。校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壤。柏酒何劳动,心平寿自长。”与王安石的诗相比,这首诗缺了一点激昂奋发,却又多出了一番恬淡平和,反映出诗人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着实令人羡慕。 明朝人陈宪章留有《元旦试笔》一诗:“天上风云庆会期,庙谟争遣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全诗展现了喜庆佳节的动人场景,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生活气息可见一斑。 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奉献了许多描写元旦的精彩篇章,而近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也对元旦有着一份深深的眷恋。元旦在他们笔下,也承载了一份厚重的时代情感。 1930年元旦,毛泽东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词酣畅淋漓,清新自然,把艰苦的游击战争描摹得如此绘声绘色,美丽如画,斗志昂扬,体现了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无独有偶,著名的革命家钱来苏先生写了一首《新年有感》。在诗中,他这样说道:“金瓯何时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在抗战烽火不断蔓延的危急情势下,诗人感念国破家亡,再次坚定意志,相信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驱逐日寇。而钱来苏本人也确实由此更加坚信自己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于194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元旦在今天 由于中国古代的元旦规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所以其节日习俗也多与现代中国的春节类似,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古人在元旦这天,一般都会燃放爆竹、杀三牲、敬鬼神、祭拜祖先等。虽说和现代春节的节日习俗很相似,但它在人们心目中并未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辛亥革命后,元旦正式被确认为每年公历的1月1日,同时又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元旦作为一个节日的风头几乎被春节抢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元旦被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较之春节,现代中国对元旦的重视程度要小得多。 但是,在民间仍然保留着一些庆祝元旦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热闹起来,燃放烟花爆竹,杀鸡宰鹅,大摆筵席,祭拜神灵和祖先,然后阖家团圆,吃上一顿团圆饭。不过,从总体上看,元旦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力远远不如春节,民间自发的庆祝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无论如何,元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