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帝国有疾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奥地利人卡夫卡在1917年写了一篇似乎没有结尾的小说《中国长城修建时》,他在奥匈帝国的尾端开始想象并企图通过文字和片段构造起另外一个帝国过往的煊赫或凉薄,并留下如此精准的一段评判:“帝国是不朽的。可是每一位皇帝都会陨落、倒台,甚至整个朝代会最终毁灭,挣扎着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些明争暗斗和痛苦老百姓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就像来迟了的人,像乡下佬一样站在挤满了人的小巷巷尾,静静地嚼着带来的干粮……”
    由流氓无产者(这是毫无贬义的一个说法)朱元璋建立起的大明,便是这“善于”修建长城的帝国中的一个。当然,这个帝国最终也没有免于成为“不朽”的又一个反面例证,而且它的皇帝们的陨落或倒台的戏,也上演得比前朝更为跌宕和精彩。“靖难之役”和“南宫复辟”,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只可惜,比起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兄弟俩合演的悲情来,他们的老祖宗朱棣表演的激情和诚意却远远不够。更何况,“土木堡之变”后的那一幕幕好剧情,都少不了于谦——这位导演兼演员的双重角色。
    当然随着明史故事的普及和大众化,大家都还知道,于谦最终在故事的结尾变成了一个悲情人物,并以这份悲情获得了后世的同情和赞美。《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清朝人谷应泰秉着其一贯好发议论的习惯,在《南宫复辟》这章对此事大大抒发了一番个人见解。他认为在土木堡之变、景泰帝上台和英宗回驾这三件事情发生之后,要是景泰可以做得谦虚(“北面稽首,恭上玺绂”)一点,英宗再做得礼让一点(“自陈失德,不敢复事宗庙”),或许就不会发生后来复辟这事;再或者景泰在迎回英宗后做得厚道一点(事实上却是“初闻返跸,不欲郊迎,旋入南宫,复止朝贺”),英宗则表现得惭愧一点(“轻信宵小,被执北庭,幸而脱还,亦已得罪祖宗”,应该“明予惭德”),就算景泰死了,英宗或英宗儿子继位,也不至于兄弟、父子之间闹僵。谷应泰在这里所发的议论未必没有道理。英宗复辟,搭上了当年力挺景泰、守卫京师的于谦的命,以显名正言顺(徐有贞对英宗曾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于是,于少保便由一代能人委屈地成为一代忠臣,这真是莫大的悲剧。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因在景泰朝曾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在而今的大多数人看来,“民族英雄”、“一代名臣”和“冤死者”这三个词,无疑是附着在这个人身上的最好标签,但这三个标签不是谁都能“被贴”的,“被贴”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岳飞。于谦和岳飞除了这点联系外,他们还和张苍水一起并称为“西湖三杰”,死的时候有点凄惨和悲凉,死后却风风光光地占住了最好的山水,供后人凭吊。他跟岳飞还有一个共同点,便是也喜欢写诗——和岳飞不同的是,于谦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和岳飞的武将出身完全不一样。钱牧斋《列朝诗集小传》上也是有于少保的名头的,及至清代,似乎还有一卷《于廷益集》刊布于世。其自谓“诗思多从鞍马得”(于谦《过五攒山》),虽然出身科第,读书的种子还是深种的,在这句中却俨然现出一派儒将风范。虽不以诗名世,但诗却颇能道此人于万一了。
    于谦的诗,最有名的莫过于那些状写民间疾苦、表达治世抱负的句子。他在普通老百姓眼中的“清官”形象,大抵便从这些句子中被塑造出来。“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入京》)该诗当作于由地方官转任京师之时,被中国那些“嚼着干粮”的老百姓们广为传诵,成为无数地方官借以学习或借以自饰的箴言。他另有一首《岳忠武王祠》,似乎更可看作他与岳飞在文字上的交集:“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借岳武穆的酒杯大浇胸中块垒,也无怪后世之人在这两个人身上寻到如许的相似点。只不过这首慷慨之作和《入京》相比,一则庙堂气重些,一则江湖气重些,但都逃脱不出范希文当年划定的士大夫那份天下生民之忧的精神疆域。这份进退之虑从来都是萦绕在士人心头的大事,乃至于谦咏煤炭时还不忘说“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大概总是记挂着这份修齐治平的理想的罢。
    还是回到《明史纪事本末》上的议论。谷应泰对于谦是颇为肯定的,不过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评价:“独惜于谦者,百折不回于社稷无君之日,不能出一言于东宫易位之辰。处人骨肉,自古其难,汉留、唐邺所由擅美千载也。”按照古人最最严苛的对士大夫节操的评判,于谦在“社稷无君之日”的表现注定值得大书特书,但当时“受国有名”的景泰帝在地位稳固之后却欲废英宗立的太子,基于对政统和皇族序列的维护,于谦也是须得加以反对的。这段“谷应泰曰”却终将之归于处人骨肉间的难处,反观景泰帝易储之后于谦的待遇,各中幽微,恐不仅于此吧?
    摸到了至高权力机括的那些人,是注定无法独善其身而保持真正的洁白和干净的——机括一旦开启,便没有回头之箭。卷入宫廷政变、权力倾轧漩涡中的于谦最终通过他那些零星的诗句和早已远去的事功回到了民间,且被定义为“忠臣”和“民族英雄”,长眠于山光水色之中。中国的老百姓是早习惯了最直接、最简单的思路:不是忠臣,便是奸臣。于是脸谱便成了表现一个人特点的最好手段。于谦,这位明朝的兵部尚书,最后便被套上了一个“忠”的脸谱,被劫持在了历史深处、帝国晦暗的角落了。只是随后帝国之疾愈发沉重,而小巷巷尾处迟来的那些人,还兀自在等待天恩浩荡,赏赐几个更大的窝头……
    (茱 萸,1987年生,诗人、随笔与专栏作家,法学学士。现于同济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其专栏“深宵人语”将以谈论明清诗文及文人间交往为主,鉴帝国晚期文人诸端心态于青萍之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