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清华学校的胡敦元等四名学生,即将赴国外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的同时,他们还想巩固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但因为不得要领,便请胡适为他们开列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以供学习之用,胡适欣然应允,便开了一份《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这份书目分为工具之部、思想史之部及文学史之部三个部分,三部共计184种。胡适开的这份书单,极其详尽、面面俱到,把古代凡涉及国学的书籍几乎一网打尽;当然,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份书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胡适的书单开出不久,就收到了署名“《清华周刊》记者”的来信,对胡适所开列的书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是认为胡适所开的书单国学范围太窄了,有些部分没开列出来,如民族史、经济史等;二是思想史与文学史部分谈得太深了,不合于“最低限度”四字。所以希望胡适能再给出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胡适读了来信后,进行了一番辩解,但同时也接受建议,重新提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书单,缩减到了38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胡适刚刚回复完“《清华周刊》记者”的来信不久,梁启超怒气冲冲地杀了出来,梁启超与胡适,虽谈不上有什么太深的交情,但同为大学者,互相之间还是极为敬重的。但梁启超并没有因为私谊而对胡适手下留情,而是毫不客气地进行抨击,这正是那一辈学人身上令人仰望的地方。针对胡适所开列的书目,梁启超写了一篇《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开篇即宣布:“胡君这书目,我是不赞成的,因为他文不对题。”梁启超对胡适的指责,一是认为胡适所开的书单太专业,不利于普通读者阅读;二是认为胡适仅凭主观臆断为读者开书目,没有考虑读者的具体情况;三是认为胡适“把应读书和应备书混为一谈,结果不是个人读书最低限度,却是私人及公共机关小图书馆之最低限度。”最为梁启超所诟病的是:“我最诧异的: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梁启超进而嘲讽道:“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在枪挑胡适的同时,梁启超也开了一个《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以此来与胡适唱对台戏。梁启超开列的书目,共分五类:(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有《论语》《孟子》等39种;(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有《尚书》《逸周书》等21种;(丙)韵文书类,有《诗经》《楚辞》等36种;(丁)小学书类及文法书类,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7种;(戊)随意涉览书类,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等30种。以上5类书共计133种。正文后收附录三篇,第一篇是《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开出《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等25种书,梁启超称此为“真正之最低限度”书目。 时隔近百年的岁月之后,回过头来再打量两位大师所开的书单,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对当代读书人依然适用,但相对于91年前,则适用的部分越来越小了,这既有时代在进步的原因,也有国学研究的外延和内涵都已经有了发展变化的原因,但总体而言,二人的书单对当代读书人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当代中国人,不管是何学科背景,都应当具备起码的国学基础,都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国学术文化知识。胡适的书目,给今天的文科研究生阅读、使用,大致还差不多;推荐给文科的大学生阅读,显然不大合适。梁启超的书目,最大好处是离各科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较近,他们能用得起来。”当代著名学者刘梦溪对此曾有过中肯的评价:“我们今天来重新检讨胡适开的这个书目,不能不承认《清华周报》记者的置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就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来说,‘梁目’显得道高一丈。如果我是读者,要我对‘胡目’和‘梁目’作出选择,我肯定投梁的票。‘梁目’及其读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不是因为别个,主要就读中国载籍的多寡而言,胡适之先生不能不把座位让给梁任公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