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国学讲堂:从儒学中找到学习的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编者按】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广大学子们而言,怎样尽快收起闲适散漫的假期心情、投入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迫切而实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正确的态度,也需要合适的方法。方法何处寻呢?本期专门搜集整理了孔子、荀子、韩愈、苏东坡、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梁启超等八位儒学大家的学习方法和读书心得。希望这些方法和心得对广大学子和读者朋友们有所助益。
    荀子:学莫近乎其人法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了学莫便乎近其人的观点。他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认为,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荀子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顺序。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劝学篇》)
    荀子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学问,就要专心一意,持之以恒。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阅读,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方面以此类推。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后人对苏东坡的这种读书法,多持赞成态度。如清末学者李慈铭就称赞道: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苏东坡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根据从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结论。八面受敌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他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个例子证明:用八面受敌法读书,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王阳明:背诵经典、发明本心法
    现在很多人反对背诵经典,尤其反对孩子背诵。王阳明主张要背诵经典。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道: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阳明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背诵经典、教育孩子背诵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每天在学习礼仪方面有所进步而不觉得艰难,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中正平和。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有朋友问:看书不能明如何?读书读不明白,该怎么办?王阳明说,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条光明大路。而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
    顾炎武:万里行路法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他曾在文章中写道: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这里描述的就是他自己游学读书的情形。
    顾炎武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法,有许多好处:第一,通过实地考察,能够纠正书本上不少错误的记载;第二,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第三,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第四,能够发现许多原来不曾读过的新书、好书。
    顾炎武五十多岁以后开始的这次大规模的游学活动,到达了山东、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察看名关要塞,游历名胜古迹,跋涉名山大川,往来行程两三万里,所读新书又达一万余卷。由于顾炎武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都非常宏博,所以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军事和治国之道等都有深刻的研究,一生著书几十部,卷帙浩繁,在我国学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梁启超:注意法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
    他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了。最初的方法,最好是指定几个范围,或者作一篇文章,然后看书时,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过些日子,另换题目,把注意力换到新的方面。照这样做得几日,就做熟了。熟了以后,不必十分用心,随手翻开,应该注意之点立刻就浮凸出来。读一遍,专提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这是最初的方法,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几遍之后,就可以同时有几个注意点,而且毫不吃力。
    梁启超所提倡的注意读书法,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书报读了不少,可是闭起眼睛一想,脑子里竟然空空如也,收获不大,有时甚至是一无所获。读书的时间用去了,精力也耗费了,却没有什么收益,这实在是不合算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细细分析一下,原来是读书时脑子里缺少一根弦儿。也就是说脑子里没有带什么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书读完了就如同过眼烟云,留不下什么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注意二字。读书时,你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会自然地跳跃出来,映入你的眼帘,钻进你的脑子里。
    梁启超告诉我们,读书时围绕着一个题目,与此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隔一段时间,再换一个题目,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方面来。这样读书就像在海滩上拾贝一样,每次都能拾到几枚自己需要的、漂亮的贝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