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科举制度之“科名”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始于唐代的科举制度于1906年废除。一千多年来,产生了不计其数的秀才、举人、进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名阶层,社会上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科名崇拜。这些年来,媒体上频频出现高考状元或中考状元的字眼,不能不说是这种科名崇拜心理的延伸。
    那么,古代科举到底是什么情形,各种科名又有什么来历与含义?
    先说秀才。许多人习惯于将如今考大学与考秀才进行比附,事实上,过去考秀才比如今考大学难多了。秀才之考试法,分为三级,一为县考,考五场;二为府考,同样考五场;三是院考,主考者即皇上派往各省之考官,称为学政,学政取中,才算秀才。
    秀才又有廪生、增生、附生、贡生等多种名目,享受不同的待遇,如廪生可以按月领取国家补助,比普通秀才高出一等。但不管怎么说,秀才是科举考试的起点,也是科名的起点,所以,一旦中了秀才,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新秀才回家,第一件事是祭祖。清朝政府对汉人的头发服饰管制很严,但独独允许秀才祭祖时穿明朝的衣服,据说如果穿清朝的袍褂,怕祖宗没见过。此外,做秀才还有诸多好处,比如可以改换门闾,平常人家屋门高七尺,秀才家则可高七尺三,因为秀才帽子上有个顶子;见县官可以不用下跪,遇有大罪,也须先革掉秀才头衔才可动刑。
    再说举人。举人这个举字,来源远得很,《论语》中孔子所谓举贤才,正是此义。古者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又有乡举里选之制,后世取士之法,将贡与举合在一起,混称为贡举。
    明清两代,乡试是最重要的一种考试,中试者为举人。到了举人这个份上,就可以称老爷了,秀才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而且,也只有举人才能够参加会试考进士,哪怕是皇帝,要想让一个人参加会试,也得先赏他一个举人才行。举人可以做官,即使不做官,也可以与知县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秀才见知县,叫做禀见,而举人则是拜客的性质。
    至于进士,所受到的社会崇拜比举人又高多了。实际上,举人赴京参加会试的途中,就能受到国家的种种优待,沿路有公家的车船供应,称为公车。著名的公车上书,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名就来源于此。
    进士的荣耀自然更胜一层。一个县有二三十个秀才或者几个举人不算新鲜,可几个县境内不见得有一个进士,比起高等教育大跃进的今天所生产的博士来,更是稀罕多了。公布进士名单要举行传胪大典,这是明清等朝最重要的典礼。每行此礼,皇帝必御驾太和殿,即使后来皇帝遇到元旦等节日偷懒不上太和殿,传胪大典却是缺席不得的。
    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即是大家熟悉的状元,这一名词始于唐朝。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着很深的状元崇拜情结,甚至将其图腾化了。在电视剧《白蛇传》中,白蛇精的儿子许仕林中了状元前去拜祭母亲,因状元这一拜,塔镇不住了,白蛇精遂脱身而走。由此可以看出,状元在民众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
    当然,如此神圣的状元名头,朝廷有时候也待之如儿戏,比如末代状元刘春霖就得益于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当时第一名本来是朱汝珍,西太后一看就觉得刺眼,因为她恨珍妃,所以恶其名之珍字。直看到第六名刘春霖才合她的心意,因那一年天旱,春霖有象征雨露之义,遂将其提拔为状元,朱改成了榜眼。
    科举废除已百余年了,百年巨变,这一绵延千年的考试制度如今对我们而言已然陌生。关于科举功过的反思文章很多,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传统里,科举已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和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它更是一种文化,根植于民间大众心中,也是我们读懂历史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通道。所以,今天,我们应当学会用一种更加温和的眼光去打量它,而没有理由让科举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名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