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本指桃树和李树,或指桃花和李花。但从先秦起,由于桃李在生长地域、生长习性、开花时节等诸多方面的相似,人们就将两者并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桃李这一固定的称呼。由于桃李在文学中的广泛运用,这一固定词组,被赋予了许多内涵。 青春年少 桃李通常在三四月间开花,《吕氏春秋》中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桃李花开,就成了春天的象征。以桃李喻春,就成了诗词中的一种习惯。比如江總的三春桃照李,二月柳争梅(《雉子斑》),岑之敬的路傍桃李节,陌上采桑春(《洛阳道》),卢照邻的万里烟尘客,三春桃李时(《山行寄刘李二参军》),等等。 而春天的桃李是什么样的?桃李盛放,花开灼灼,而少女的容貌不也是如此?于是有了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七首》其四)这样的夸赞。 同时这又是生机盎然的、蓬勃向上的,人的青春年华不正是如此吗?于是有了桃李年的说法,用桃李的青春去比拟人的青春,韦应物就曾说要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自惜桃李年(《拟古诗》其二)。 善来善往 《诗经大雅抑》中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回赠以李子。《卫风木瓜》则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在《诗经》中,桃李成了相互赠答的美好物品。而这一传统,也被后世文人所继承。桃李也就开始象征着报恩、报答或者善来善往、以礼相待。白居易就说自己贫薄诗家无好物,只好反投桃李报琼琚(《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王之道则表示不能轻视桃李,桃李何敢轻,所报必瑶玖(《灯下读魏彦成诸公诗因次其韵呈曾子修诸君》)。 品质美好 司马迁曾在李将军列传中,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字面的意思是说,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丽、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欣赏、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常用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可以说,桃李也就成为了美好品格的代名词。 骆宾王说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辛弃疾说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剪梅》)都是以桃李来暗喻高尚的品质或是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弟子门生 当然,最广为人知的,桃李也是弟子门生的代名词。白居易有一首《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他这样写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令公就是唐代名臣裴度。裴度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辞官退居之后,裴度住在绿野堂,常常和白居易、刘禹锡相聚,以诗酒琴书自乐。绿野堂里有花木万株,因此白居易说是占尽了万物的精华,不过在白居易看来,裴度依然是桃李满天下了,不必种花也可以。 在这里,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桃李满天下,就是比喻培育的优秀人才众多。桃李的这一意义,也形成了诸多的词汇,如桃李之教指老师的教诲,桃李门墙指生徒众多的师门。唐代的狄仁杰门生众多,屡次向武则天推荐多位将相,当时就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李白也有诗《赠崔侍御》言:扶摇应借力,桃李愿成荫。亦是用桃李喻弟子门生。 家园 最后还要说到的,是桃李的家园意义。三十六计中有李代桃僵一计,其实李代桃僵这一成语正是由于李树、桃树栽种在一起,虫来咬桃根的时候,李树代替桃树而被咬,也就是说桃李共患难,于是就用来比喻兄弟互相爱护和帮助,后转为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这一成语出自《乐府诗集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古人常在屋前屋后院内院外种植植物,桃树和李树就因其生长环境相似而常被栽种在一起,陶渊明描写自己的乡居,就是桃李罗堂前。于是,每当出门在外的游子看到桃李,就会联想起自家门前村口的桃树和李树,尤其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忆那处园林,旧家桃李,知他别后,几度花开。(秦观《沁园春》) 从春天到青春,到赠答,到师生,到家园,桃李的象征意义随着其给人的不同感受,呈现出多元化的风姿。这两种不同的树木,也因此而结缘,成为一个整体的意象,活跃在中国文化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