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启蒙国学 >

漫画:孔子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诞生:在鲁襄公21年,孔子出生在现今山东省的曲阜县。
    [NextPage]
    
    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NextPage]
    
    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NextPage]
    
    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NextPage]
     
    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自古以来读书人读到“丘”字都读成“某”,写成“丘”,以示尊敬。
    [NextPage]
    
    孔子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
    [NextPage] 
    孔子幼年
    相传孔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NextPage]
    
    孔子三岁时,父亲忽然得了重病。孔母颜氏日夜衣不解带的照顾,那知百药无效。因此孔子三岁时,就成了无父的孩童了。
    [NextPage]
    
    孔子有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字伯尼。伯尼天生残缺,不良于行。孔子三岁时,伯尼九岁,已在私塾读书,可是常被顽童欺侮,伯尼窘得无地自容,因而不肯到私塾中读书。
    [NextPage]
    
    孔母颜氏幼秉庭训,贤良温厚,可怜伯尼年少失父,又是跛足,于是忙里偷闲,教以诗书,循循善诱,伯尼获益颇多,因此孝顺过于生母,和孔子非常友善。
    [NextPage]
     
    孔子小时侯,常常与伯尼到宗庙看祭祀,可以说每逢祭祀必到,五、六岁时,就将祭礼看得非常熟透。
    [NextPage]
    
    孔子七、八岁时,常常玩俎豆的游戏,俎与豆都是古时候的祭器,孔子与小朋友玩时,也有主祭、也有上香、献爵、奠酒、行礼……等。他经常玩这些游戏,一点也不觉得厌倦。
    [NextPage]
    
    颜氏看孔子成天玩俎豆的游戏,便诱导孔子与伯尼一起读书。孔子十分聪明,颜氏教他认字,一教便会,片刻工夫,即将母亲所教的功课,读得十分熟悉。
    [NextPage]
    
    孔子读书十分用功,天天要颜氏教他多读些。颜氏便将两兄弟送到有规矩的私塾中去读书。伯尼有弟弟在旁,同学也不敢戏弄,孔子有哥哥作伴,也不觉寂寞。兄弟俩同学了三年。
    [NextPage] 
    孔子渐渐长大,私塾中的进度,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颜氏便打算将孔子送至外祖父跟前去读书。
    [NextPage]
     
    少年求学
    孔子的外祖父颜襄,原本就是博学的老师,因年纪大了,不再收徒讲学,老人家平素最钟爱孔子的母亲及孔子。所以看到外孙回来求学,心中十分高兴。
    [NextPage]
     

    孔子一个人,住在外祖父家受教用功,寒暑不歇,数年不倦,颜襄把胸中的学问,逐步传给他。在十五岁时,孔子就能在心中立定求学问之道的志向。
    [NextPage]
     

    孔子十分好学,他耐苦又高洁,孔子曾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NextPage]
    
    颜襄看孔子天资聪颖,又这般好学不倦,心知必非凡品,对外孙鼓励有加,常说:“可惜我老了,看不见你的成就”孔子唯唯受教,不久颜襄就寿终正寝,与世长辞了。
    [NextPage]
    
    外祖父过世后,孔子伴母亲守孝百日,就随母还家,这时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
    [NextPage]
     
    有一年,鲁桓公后代季平子,设宴款待鲁国文人雅士,孔子亦被请往参加。不料季氏家臣阳虎,见孔子贫而年少,故意说话轻慢,孔子见状,就退席而出。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青年时代
    鲁国另一位大夫孟釐子,在病中曾告诫儿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说:“当今孔丘年少而好礼,是圣人的后代,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去师侍他啊!”后来二位果然都去向孔子学习。
    [NextPage]
     
    孔子身体十分雄伟,长得九尺六寸。十九岁时,孔母即替他下聘宋国亓官氏,择日迎娶成婚。
    [NextPage]
     
    孔子成婚后,因母亲有媳妇在旁侍奉,所以常与鲁国贤士大夫结伴出游,访求名师,尤其南宫敬叔,敬孔子以师礼,常陪孔子出游。
    [NextPage]
     
    孔子二十岁时,因南宫敬叔的极力推荐,曾作管理仓库的小官。官职虽小,孔子还是实心任事,忠于职守。
    [NextPage]
    孔子二十岁那年,儿子出世,孔母万分高兴,正好又蒙受鲁昭公赐以鲤鱼。因此就命名为鲤,字伯鱼。
    [NextPage]
     
    孔子二十一岁时,曾作乘田吏,将牛羊管理得非常肥壮。
    [NextPage]
     
    孔子非常喜好音乐,曾经学琴于鲁国乐官师襄子。
    [NextPage]
     
    孔子二十四岁时,孔母颜氏与世长辞。孔子十分悲伤,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防的地方。
    [NextPage]
     
    孔子服完母丧三年后,仍不胜悲哀,过了五日,弹琴还不能发出音声,过了十日,才能够吹笙唱歌。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周京观礼
    孔子曾蒙鲁昭公赐以车一乘、马二匹,与南宫敬叔,前往周朝京城洛阳观礼。
    [NextPage]
     
    孔子到周京,太庙中,参观各式各种的祭器。其中有一个大小与人相同的金人,口上黏着三道封锁。背上又刻着很长的铭文。孔子向敬叔道:“今天看见这三缄其口的金人,才知道做人不要多言,多言必失。不要多事,多事多败啊!”
    [NextPage]
     
    孔子在周京考察制度时,当时有名的学问家“老子”正在周朝做“守藏室吏”(如现在之国立图书馆馆长)。因而知道很多理解,所以孔子曾问礼于老聃。
    [NextPage]
     
    孔子在周京时,除了问礼于老聃外,并访乐于苌弘,得以进一步了解武乐和韶乐的区别。
    [NextPage]
     
    孔子在周京住了一年,就要回鲁国。临别前亲往老子的住处辞行。老子说:“富人送人峄财,仁人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老子说了很多宝贵的谚语,赠送孔子。
    [NextPage]
     
    孔子与敬叔回到鲁国后,便入朝向昭公报告在周京观礼的经过。昭公十分欢喜,此后便常常召见孔子。孔子的声名因而大振,鲁国许多好学志士,纷纷来拜孔子为师。
    [NextPage]
     
    鲁国讲学
    有一天,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看见神位前有一欹侧的木器。守庙的说:“这叫‘宥坐’之器。”原来宥坐器,又名欹器,内中无水便不正,半满则正,水太满又倾覆了。这是古时候,明君常常放在身边,当作劝戒之器。孔子叫弟子注水试试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则欹。孔子感慨说:“唉呀!世间那里有满而不倾覆的啊!”
    [NextPage]
     
    孔子又带弟子参观太庙的北堂。在瞻仰中,发现北面的户扇,都是断的。弟子很是疑惑,孔子说:“建筑太庙,都是官选的名工匠,工作竭尽巧妙,绝无朽断之理。此乃昭示后人,不要间断修葺的意思。”
    [NextPage]
     
    孔子回到鲁国后,讲学不倦,慕名而来的好学之士,日益增多。
    [NextPage]
     
    这时,鲁国有位权相季孙氏,僭礼专权,因慕孔子贤名,想徵孔子为家臣,孔子因见季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宴饗常用八佾舞于庭中,还去旅祭泰山,早已看出他野心勃勃,不把鲁君放在眼里,所以不愿受用。
    [NextPage]
    
    季氏进而逼孔子推荐弟子,前去任职。孔子不得已,推荐冉求为季氏宰相。冉求字子有,精通政事六艺,初意不愿阿附权门,经孔子密嘱,潜在季氏府中,可暗探机密,届时可保鲁昭公安然出国,冉求只好谨遵师命。
    [NextPage]
    
    果然不久,冉求即将季氏订期谋反之事,告诉孔子,孔子请人密告昭公,昭公当夜便微服乘车,逃到齐国去了。
    [NextPage]
    
    鲁国自昭公逃亡后,三年争夺政权,国内大乱。孔子将家眷安顿好后,便与弟子驾车赴齐避乱。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子路受教
    孔子回到鲁国后,前来向学的弟子,日益增多。这时儿子伯鱼早已娶妻,伯鱼的胞妹无及,伯尼的女而无加,尚待字闺中,孔子便从弟子中量才择配,将女儿许配给公冶长,以姪女许配给南宫敬叔。
    
    孔子的好名声传遍列国,许多学生不断的慕名而来,那子路初次见孔子,身穿盛服,很不可一世的样子。孔子告诉他说:“你这样昂昂然算什么呢?你身穿华服,面露志得意满之色,世上还有什么人,肯将你的错处告诉你呢?”子路退出,去换上了一身戎服进来。
    [NextPage]
    
    子路身配甲胄,拔起长剑,在庭中舞弄一番,舞罢向孔子说,古时的君子,没有不配剑以自卫的吗?夫子也应该学剑习武,继承先业。孔子说:“古之君子以忠为本质,以仁为卫身,因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悦诚服,以力服人,不是心服啊!”子路敬而受之,马上换下戎服,穿着常服。
    [NextPage]
    
    子路去了佩剑,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现在脸上而自己说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知道,是出言不苟,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不足呢?”
    [NextPage]
    
    子路说:“南山有竹,不揉自立,斩作竹箭可穿犀革,如此来说,何必要学?孔子告诉子路说:“装配了箭羽,磨锐了箭镞,将犀革穿入更深,这个和天才的求学问,岂有两样呢?”子路拜而受教。
    [NextPage]
    
    有一天,子路陪在孔子的身旁说:“以前由侍奉双亲时,常吃些藜藿恶草具,饭米要到百里外去背负回家。双亲过世后,由南游楚国,随后的车子有百乘,积储的米粟有一万锺,铺设锦垫而坐,排列鼎俎而食。然而想再吃藜藿,愿为双亲负米,已不可得啊!”孔子说,你事养双亲,可称得上“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颜渊好学
    孔子的学生非常多,其中德行最好,最安贫好学的就是颜渊。孔子说他:“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渊对孔子所教诲的道理,不但一听就懂,而且能够身体力行,造次颠沛未尝离开。并且毫不骄傲自负,反而虚怀若谷,处处学习,外表沉默得像个愚人,实际是大智若愚啊!
    [NextPage]
    
    夫子在川上观水,子贡问道:“君子见水必定观察,是何原因呢?”孔子说:“因它常流不息,且能普及一切生物,就像道之流行而无有止尽啊!”
    [NextPage]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您门下弟子哪一位最好学呢?”孔子说:“有位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也不会第二次犯相同的过错。”由此可知颜渊是孔门最出色的学生。
    [NextPage]
    
    颜渊少孔子三十岁,在年纪二十九岁左右时,头发就全白了。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予人劳苦,这样的修养是何等崇高啊!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弟子德行
    孔子的另一位以德性出名的学生,就是闵子骞。他为后母所虐待,被父亲看到,非常生气,要将后母赶出家门,子骞跪在父前,代为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怜其纯孝,后母亦被感动,邻里传为佳话。
    [NextPage]
    
    闵子骞为人正直,见识高远,孔子曾称赞他说:“闵子骞这个人不轻易发言,一旦发言,就不偏不倚,切中肯綮。”此即是有德者必有言。其言必定是淑世兴邦,利国福民之语。当时季氏,也曾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但是子骞虽有济世之心,却不齿季氏的跋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并对使者说:“如果你再叫我出来做官,那么我必定在汶水之上了。”闵子骞不惜以离开鲁国,表示不做季氏家臣的决心,由此可知其志节是多么的清高。
    [NextPage]
     
    孔子平素教导学生,要“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之后,要不断的去温习,因为温故可知新,这样学问就能一天比一天充实,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
    [NextPage]
    
    有学生问孔子说,究竟求学要学到什么时候呢?孔子说:“明天再给你答复。”第二天,孔子带者弟子们,到荒郊野外郊游,一路上看到许多坟墓。回程中,学生再追问昨日的答案,孔子说:“今天到郊外,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什么也没有,一路上只是看到许多坟墓而已。”孔子说:“这便是答案,我们只有到了倒在坟墓中,才能停止学习。”
    [NextPage]
    
     孔子的另一位因德行而有美名的学生是冉伯牛。冉伯牛有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伯牛因身染恶疾,不想见人,孔子从窗口拉着他的手沉痛的说:“是命啊!这样好的人,而有这样的疾病,唉!这是命啊!”
    [NextPage]
    
      冉伯牛的族人冉雍,字仲弓,亦是孔门中很有德性之人。仲弓的父亲乃不肖之人,孔子赞叹仲弓说:“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是说他父亲虽不是善类,但并不妨害他的儿子的美善啊!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循循善诱
    有一回,孔子独自站在庭中,看见伯鱼趋身而过,就问儿子说:“你学诗了吗?”伯鱼言道:“尚未学诗。”孔子说:“不学诗,不知与人言语应对”伯鱼退到自己房中,赶紧学诗。诗有比兴答对酬酢,学了之后,能够事理通达而心气平和,所以孔子教儿子要学诗。
    [NextPage]
    
    又有一次,伯鱼趋而过庭,孔子问他:“你学礼了吗?”伯鱼答道:“尚未学礼。”孔子说:“不学礼,不知立身处事之道。”伯鱼谨遵庭训,退而学礼。礼是恭俭庄敬立身之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若不学礼则无以立身。学诗、学礼是孔庭教子之义方,值得后人学习。
    [NextPage]
    
    孔子的学生曾参,有一次执锄耘草,误伤父亲曾皙亲手种植的冬瓜,被父亲用猛杖打昏了过去。就这件事,空子特别教导曾参说,过去舜有顽父瞽瞍,舜小棰则忍受,大杖则逃走,所以不可委身以待暴怒,万一被杖打死,则陷父亲于不义,此乃不孝之极。
    [NextPage]
    
    孔子教导学生孝顺父母,要承欢亲心。孝,并不是只让父母温饱而已。像犬马也能提供劳务,但不知敬人,人子如果待亲不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NextPage]
    
    孔子勉励弟子,要做有德的君子,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NextPage]
    
    孔子平素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自己更是勤奋不懈。他曾经读易经,用功到串编简册的柔皮都读断了数次,因而有“韦编三绝”的美谈。
    [NextPage]
    
    孔子常常将读书心得告诉学生,有一次他读易经后,就很慨叹的告诉学生子夏说:”凡骄矜自满而能长久的,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啊!自以为贤能的人,天下的善言,就传不到他的耳朵里了。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孔门气节
      孔子门下最穷的学生,要算颜回与原宪了。然而两人的气节最为高尚,修身不愿屈节。有一次,子贡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骏马去访问原宪。子贡看见原宪脸色惨白,便问:“你病啦?”原宪回答说:“所谓贫,那是说没有财产。所谓病,那是说纵然学习而不能实行。我现在贫而不病。”子贡听到后,觉得很惭愧,所以君子是忧道不忧贫的啊!
    [NextPage]
    
    孔门弟子,言语最好的学生子贡,询问孔子实现仁德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一个匠人心想做好一件工作,首先要把工具弄得锐利些。同理,要实现仁德,就必须亲近有德之人,自己先涵养仁德。
    [NextPage]
    
    孔子十分淡泊名利,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不知人。”他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与品德好,而抑郁寡欢。反而认为应该担心的是不认识别人的长处。
    [NextPage]
    
    [NextPage]
    
    孔子一再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必须不断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NextPage]
    
    孔子教导学生,自己有过错必须坦率承认,立时改正,这是做一个君子的根本。
    [NextPage]
    
    有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一起谈论个人的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暮春天气,做好了春天的便服,同了五六个少年,六七个童子,出城踏青,到了沂水的温泉中洗浴,到舞雩天坛边去纳凉,游兴既倦,一路缓步唱歌而归,岂不快乐么!”孔子听了长叹道,我的志愿和皙相同。”
    [NextPage]
    
    孔子非常有恻隐之心,学生说他:“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都是至诚的流露,毫无半点造作,因哀心动于中,则食不甘味,余哀未忘,则不能歌。”
    [NextPage]
     
    政绩卓著
    孔子的学生,宓子贱,为单父宰,单父这地方原本风俗极坏,子贱一上任,首先以身作则,穿着布衣布冠,出外步行,不用马车,一面提倡俭朴。一面禁止奢华,风俗才因此渐渐敦厚。有人问孔子说;“子贱视用什么方法,能使人在背后不敢违背他的仁政呢?”孔子说:“吾曾对他说:唯天下至诚则能化。”
    [NextPage]
    
    鲁国自大夫以下皆贪图高官显爵,僭越本分,远离正道。季氏僭王室,义陪臣而执国政,而季氏家臣阳虎亦不将季氏放在眼中,曾因与季桓子宠臣不合,桓子不悦,便把桓子囚禁起来,由此可知,时政之乱,孔子心中之沉痛。
    [NextPage]
    
    季氏的家臣阳虎,是位跋扈的小人,他早就有夺取季氏政权的野心,他见孔子名闻列国,便想联络借重,所以特意去拜见孔子,孔子知其为小人,故意不见。阳虎知孔子是守礼的君子,于是便再送一分礼给孔子,孔子则趁杨虎不家时,再去回拜,不料却在回程中遇见了阳虎,于是只好在途中与其敷衍敷衍。
    [NextPage]
    
    春秋时代的政局很不稳定,季桓子经阳虎乱政后,便有心求贤,见孔子博学有贤德,在鲁国很有令名,便向鲁定公推荐孔子为中都这地方的邑宰,想看孔子的政绩如何?再调升大任。 
    [NextPage]
    
    [NextPage]
    
    一年后,孔子即升任为司空,不久便由司空策任大司寇,后来还兼宰相的职务三个月,在这段期间,路过的政绩非常好,即使是路上有人遗失了东西,也不会被人拾了去,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伤别鲁国
    齐景公想与鲁国通好,永息干戈,约鲁君于夹谷山前相会。当时孔子执掌相职,保护定公前往,以防齐国使诈。当会盟盛典开始献酬礼毕时,齐国的官员请奏四方的夷乐,孔子进言说:“今日两君为好,应循行中国之礼,何用夷狄之乐,请命有司挥退。”齐景公听了羞容满面,急急挥手令莱人退下坛去。
    [NextPage]
    
    夹谷会上,齐国又请奏宫中之乐,叫了一批娼优侏儒,装男扮女,在坛上跳舞和唱敝笱之诗,敝笱诗的内容是讽刺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的事情。孔子看了马上进言道:“匹夫荧惑诸侯,该当死罪!”命鲁将拿住二位娼优领班,挥剑斩首,齐景公吓得不敢作声,齐将等见孔子威仪,也不敢妄动。会后还把汶阳一带的田地归还鲁国,以示友好。
    [NextPage]
    孔子以大司寇兼掌相国事务的时候,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少正卯因言伪行僻,恃有虚名,而挑拨惑众,是乱政之臣。孔子认为不诛之不能治国。孔子杀了少少正卯后,鲁国国政渐上轨道,三个月后,风俗大变,男女行路左右分道,路有遗物无人拾取,老百姓晚上也不用闭户而无盗贼。鲁国国政这般稳定,使得齐国十分惧怕。
    [NextPage]
    
    齐国见路过经孔子掌相职后,国政呈现一片兴旺之象,便用计送了每辆四匹马合拖的綵车三十辆,载着八十位美女所组成的大歌舞团,送给鲁定公,由季桓氏代表接受。
    [NextPage]
    
    鲁国君臣接受齐国美女后,开始通宵达旦的狂欢作乐,一连三天不上朝,孔子见状,一再劝谏,无奈君臣迷于女色,听不进谏言,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带着部分学生,开始十四年头流浪的生涯。
    [NextPage]
    
    孔子的故事:周游列国
    (89)孔子五十六岁开始周游列国,受尽了艰难困苦,其中在卫国前后三次时间最长,因此门人中卫国学生很多。孔子虽然在卫国受到礼遇,但却没有被任用,在其他国家一样没有出仕。
    [NextPage]
    
    孔子在卫国时,卫国仪邑的那个封疆的官吏,要求见孔子。他说:“到这里来的有道之士,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弟子,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个执掌封疆的管吏见了孔子退出来以后,就告诉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各位何必忧虑夫子失去官位呢?天下已经混乱很久了,上天要夫子做木铎,教他警醒世人呢!”
    [NextPage]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在离开卫国的途中,师徒口渴,忽然听到水声潺潺,于是循声前往,发现有一流泉清澈见底,弟子们正欲争相掬饮,不料孔子在旁喝阻道:“这种流泉喝不得。”弟子们很诧异的王者孔子,孔子指着山上刻字说:“石上刻为‘盗泉’不是吾等所当饮。”原来这盗泉是当年有位盗拓的盗匪,他洗劫卫国边境,并且杀人无数,卫将军率兵捉拿,盗拓逃藏在这山中,口渴得快要死了,后来发现了这泓泉水而得以解渴,因此在石上刻上“盗泉”二字,永留纪念。
    [NextPage]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很不得志,在离开卫国经过匡这个地方时,竟被匡人团团围住,要加以杀害,原来孔子面貌很像阳虎,从前阳虎在鲁国造反失败,曾逃来匡迪,阳虎在匡横征赋税,匡人要杀他,阳虎连夜改装脱逃。孔子被误作阳虎,在匡地被围困了五天,才被解危。
    [NextPage]
    
    孔子在匡被解危后,很久才看见颜回跟上来。孔子说:“许久未见你归来,以为你死于匡人之手。”颜回说:“夫子在,回那敢死。!”
    [NextPage]
    
    孔子在匡地脱难后,又回到卫国,为国有位贤大夫史鱼,是位非常刚正的人。他数次向卫灵公进谏说:“不可用弥子瑕,要用贤士蘧伯玉。”卫灵公一直不肯听从。后来史鱼病入膏肓,自知无救时,便告诉儿子:“我在朝为官,生不能谏正君王,死不当成礼。我死后,将尸体移放在牅窗下,且慢大殓。”他儿子谨尊吩咐,当卫灵公前来吊丧时,不见大殓,很是诧异,孝子具实相告,卫灵公很惊愕的说道:“史鱼真是正直啊!已经死了,还行尸谏,感动国君进用贤臣。”
    [NextPage]
    
    卫灵公夫人——南子,美而淫乱。有一天,卫灵公请南子同车出城浏览名胜,召孔子陪乘同行,孔子深感卫君好德不如好色,不久便又离卫去宋了。
    [NextPage]
    
    孔子到了宋国,很受到宋君的赏识,想请他过来整顿松果的政治,然而却引起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有一天,孔子在屋外的大树下为学生们讲学,正上的起劲时,桓魋带着士兵,想要来暗杀孔子。他们拿着刀,绕到大树后,喝了一声便往前砍,还好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没有被杀死。经过这样的险难,孔子在学生的苦劝下,又离开了宋国。
    [NextPage]
    
    孔子离开宋国后,经过郑国到陈国的途中,曾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便一个人独自站在东郭门外,子贡四处寻找,有位郑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个人,长得九尺六寸,它的额头像尧,头像皋陶,肩像子产,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他很失意的样子,像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之后,便把郑人的话转告老师,孔子笑着叹息说:“是啊!是像丧家之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