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语言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汉语词汇与语句在变迁,新的词汇大量出现,新的表达形式侵入语言;另一方面说话方式在变迁,口语、自造语充斥网络,字母符号和汉字符号掺杂在一起,形成新的有冲击力的语言。 本文只想探讨这种新的语言形态是如何冲击原来的语言形态的。 “五四”之后汉语的第二次革命 王一川教授在谈到近五十年来中国文学语言的变迁时,曾经这样作了描述:文学语言是逐渐由政治化、文学化走向多元化。今天的语言已经脱离了单一社会力量的控制,变成了杂多混成的局面。 一方面,多元化语言中的每一“元”都出现内部分裂或裂变,出现零散的语言碎片;而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语言碎片又寻求新的综合。具体说来,在过去的统一的语言俗化和语言雅化状态下,语言都是有其完整性的,不会出现混淆;即便是在后来的语言多元化格局中,虽然多种异质的语言共同存在,但其每一“元”都各有其逻辑上的完整与独立性。而今,这种语言完整性和独立性却破裂了,人们难以从多元化语言格局中自主地选择出某种特定语言,而是不得不面对多种非完整的和非独立的语言碎片。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虽然语言碎片化了,但另一方面汉语语言本身的存在形态和内在韵律并没有发生更改。也就是说,语言在变化,可是语言的审美形象依旧是整饬、流畅等等。 但是,这种状况到了网络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妨先看一个帖子。帖子的名字叫做《QQ上用智能ABC聊天的结果(爆笑)》: 1.“你最喜欢呆的地方是哪?”“王八(网吧)。” 2.“你听说过高明骏吗?”“听说过,我听过他的《我肚子在风雨中》。”(肚子在风雨中?独自吧!)3.“我请你喝酒去。”“好,不醉乌龟(无归)。” 4.很深情的^^^男生对女生说:“人生得一只鸡(知己),死而无憾了!” 5.“你看VCD用什么软件?”“超级结巴(超级解霸)。” 错误敲出的语言竟然结合成别具风格的语句,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无论是用微软拼音还是五笔输入,在使用键盘的过程中,真的是一半是人在敲打,一半是电脑在组合。在网络时代,这种对语言的错用,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至少得到了电脑的“技术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语言的整饬和流畅被打破了。在上面的帖子里,谐音别字造成了滑稽的效果,如果把它们算作是意外的话——事实上这是一种电脑书写永远不可避免的结果,那么,各种符号的使用和英文字母的掺杂就变得意味深远了。“^^^”、“VCD”等等词汇,都已经深入到网语的内部,成为它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通用符号的使用,正在内在地规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一篇名为《睡觉》的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语段: “好开心啊,今天是星期五,下午没什么事,上上网,聊聊天。明天还可以睡个大懒觉,我真的觉得睡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最怕的就是睡不饱,两个大的黑眼圈,一副精神不振的样子,自己都很讨厌。我爱睡觉,我真的很爱睡觉。” 如果去掉这段话里的表情符号,“我爱睡觉,我真的很爱睡觉”这样的话,无论怎样也不能吸引人们流连。可是,句中三个排列在一起的睡觉符号,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快感。并且,表情符号规定了这一段文字的信息性质。有了这几个符号,这一段文字就成了“情景表达”,呈现出“状态信息”,即向人们显示我现在困倦的样子,而这种困倦的样子则构成了对于此时此刻睡意朦胧的情景的“体验”。同时,自我调侃的意味增加了,也就可以引人一笑。 显然,网语已经使得我们的语言呈现出此前所不可能呈现的样子。不妨说,“五四”之后,网络的变革将带来现代汉语的第二次革命。 嬉戏式的解放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而且意味着我们的生存本身。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振聋发聩地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意义其实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我们并不是先有意义或经验,然后再着手为之穿上语词;我们能够拥有意义和经验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以容纳经验。而且,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作为个人的经验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因为根本不可能有私人语言这种东西,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语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带来一种新的对社会生活的想象。网语天生具有“俗谑”的特性,要么你使用成型的正统语言在网上说话,只要你使用网语,就不可避免这种调侃戏谑的命运。尤其是在BBS上面灌水,传统的语言是绝对没有市场的,而世俗调侃的语言则往往会受到众人的捧场,使你“一夜成名”。 为什么这样的一种俗谑语言会在网上如此盛行呢?不妨先来看一个有意思的帖子: “等咱有了钱,天天去做美体。妈的想瘦哪里就瘦哪里,想大哪里就大哪里。贵宾卡一次买两张,上半身用一张,下半身用一张。……等咱有了钱,上韩国整容去。妈的想变张柏芝就变张柏芝,想变张曼玉就变张曼玉。整一次去十人,先试验九人,效果满意自己上。……” 这是一个在BBS上面被不断地续帖生成的有名的网文。在这个帖子里面,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戏谑性地对“有钱人的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含有下层民众对富人的反讽的意味;另一方面,这又是在一个“男生版”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所谓“女生版”的帖子,也就包含了女性群体对男性群体的嘲弄和戏谑的含义。 简而言之,这是一则奇妙的贫嘴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帖子的语言狂欢色彩是非常浓郁的。在这里,对于现实的暴露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借助于一种轻松机智的调侃,缓解了现实的压力,成为对于现实人生的想象性抵抗。 这使我想起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恒的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看似轻松实则凝重的笔调,叙述了一个普通平民的“幸福生活”,唤起读者对这种普通人及其生存困境的反思与同情冲动。言语的狂欢成了张大民调整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修辞性策略,而对于上面这样的帖子来说,这种颠覆性的策略明显弱化了。 不妨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差别: 张大民的妻子李云芳以前的情人、那个毛巾厂的技术员从美国回来探亲,要请李云芳等过去的同事一道在鸿宾楼吃饭。临走,李云芳接到了以前的情人留下的美金。于是,张大民和妻子赶到机场送还这笔钱,张大民耍起贫嘴来: “我送送你。以后别这么随便给人钱。你要塞给这儿的一位小姐,她就跟您钻耗子洞了。你塞给我们云芳,我们云芳都哭了,觉得受了侮辱,以为你想怎么着似的。我知道你对不起她,心里有愧,想补偿补偿,可是这点儿钱拿不出手呀。等您发了大财,拿出十万八万的,用红带子扎上,单腿儿一跪,把它们当面交给云芳,不比你现在藏着掖着的强?这点儿钱你留着回美国买汽油使吧,别瞎耽误功夫了。赶明儿钱不够花了跟我说,我让云芳寄给你,咱就甭客气了,谁跟谁呀?哪儿跟哪儿呀?你说是不是!” 显然,张大民的贫嘴语言充满了攻击性,是一种极其不友好的语言形式。可是细品上面的帖子,不难见到,这种攻击性消除了,一种艳羡和狂欢的情结充斥其中,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狂欢和娱乐。对于张大民而言,“俗语戏谑”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种取乐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是张大民想象性地超越自己的卑微境遇的途径。从张大民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到,有钱的技术员遭到了张大民的贬斥和讥嘲,这种贬斥和讥嘲中有一种对富人生活的嗤之以鼻。到了《等咱有了钱》这个帖子中,上面的那种“贬斥”被消除了,讥嘲的意味依旧保留,但是又增加了新的内涵:艳羡。“妈的”这个词儿,贯穿整个帖子,成为帖子中唯一表述“情感”的词语。这句“国骂”的意味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妈的”包含了愤懑和不满,是对富人阶层的一种否定和批判;但另一方面,“妈的”又只不过是一种包含着无奈的“承认”,是对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的一种变相“认可”。这就构成了特殊的“艳羡”情绪。这和张大民的那种挺拔的“市民精神”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这里的网语,不是人们想象的一种“民主化”的语言,也许恰恰相反,这只是一种反讽似的疏导社会不满情绪的语言。 我们在网络上常常遇到各种各样不遵循规范的语言表达,这种表达本身也总是蕴含着令人激动不已的对现实的冲击力和颠覆性。然而,网语中的这种种抵制色彩却吊诡地成为对现实的一种认同方式。 所谓“网语无真怒”,正是这个意思。 (周志强,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