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者,在社会为他人或机关而作事,藉得薪俸或佣资,以为谋生糊口之计,仰事俯畜之需,其事不必为吾之所愿为,亦非即用吾之所长。然而为之者,则缘境遇之推移,机会之偶然。志业者,吾闲暇从容之时,为自己而作事,毫无报酬。其事必为吾之所极乐为,能尽用吾之所长,他人为之未必及我。而所以为此者,则由一己坚决之志愿,百折不挠之热诚毅力。纵牺牲极巨,阻难至多,仍必为之无懈。故职业与志业截然不同,职业较普通,志业甚特别。职业几于社会中人人有之,志业则仅少数异俗奇特之人有之。有职业者不必有志业,而有志业者仍不得不有职业。职业之功效有定,而见于当时,志业之功效无限,而显于后世。职业平淡而必有物质报酬,志业难苦而常有精神之乐趣,皆二者之异也。职业与志业合一,乃人生最幸之事。 选自1923年4月第16期《学衡》,《我之人生观》一文 编后语:志业,情之所钟、性之所系,最能见人肺肝胸怀气度。一个人所选择爱好的志业,最能体现其见识能力与心胸视野。而一个人立功立德立言往往与志业无关,却跟毫无干系的职业有着莫大的牵连。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考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往往是要蓄意观察其所从事的职业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志业难以实现,职业就成了一种逃避的盔甲和借宿的旅舍。对于今人来说,“学衡派”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更有人将其视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立的文化保守主义代名词。然而,当我们了解了“学衡派”主要代表人物吴宓论职业与志业的关系时又怎能轻易将其斥之为“守旧派”,而不去探求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思潮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