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我国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我们知道,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至于“信”字演变成物,成为一封信的信,是近现代的事,历史年限不是太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