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之为“韩子”、“韩非子”。他博学多能、思维敏捷、善于著述,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但他不善言谈,这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阻力。 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韩非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都不被采用。于是他发奋著书立说,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文中,他比较了各国变法的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在研究著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并且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思想理论经后人编辑整理,辑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 在《韩非子》一书中,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达340多个,风格幽默,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刻,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众生相的展示,这也是韩非寓言的一大成就。 后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得到韩非,秦国发兵攻韩,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秦国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将其下狱。不久,韩非被毒死狱中。 一 当今之世,学非所用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当年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却搞了行政,这算正常;学的法律,搞了新闻,学的金融,搞了教育,这也算正常。然而如果学的是悲天悯人的医术,却做了剁肉剔骨的屠夫,这就有点让人吃惊了! 科幻片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极端主义的天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要以此来统治世界,屠杀人类。结果,自己反而被机器人杀死了。机器人说:“您要清楚,机器人是绝对服从创造者的命令的。所以,我首先要杀死您……”于是科学家惊慌失措地大喊着,被这个冷冰冰的机器毁灭了……好了,你应该已经明白,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韩非子。韩非子擅用比喻和寓言,本文就以他的笔法开头,以示怀念。 他本是儒家学派顶级大师荀子的高徒,最后却成了冷酷残忍的法家;他强调尔虞我诈、利益至上的“法、术、势”,最后却惨死在欣赏并贯彻自己理论但妒忌自己才能的同班同学李斯手上。这个实用性影响了中国所有时代的大思想家,这个逻辑性超越了同时代所有高手的大散文家,这个下笔万言的口吃者,这个命运多舛的贵公子,像一颗曾经发出耀眼光芒的彗星,迅速地陨落和消失。但那无可匹敌的光,却一次次地使人们惊叹,感叹,嗟叹……韩非子的光,是冷光。 二 韩非子出身高贵,是韩国的王室公子。这让他从小就形成了一种用统治者的冷酷眼光来打量一切的习惯性思维。实际上,在先秦诸子之中,只有韩非子是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统治阶级出身。在他的思想中,我们看不到一点人民性。他的话语对象始终是“君王”。无论升沉荣辱,他都本能而坚决地站在“治人”的御用政治理论家位置上。 战国七雄,韩国最弱,东邻强悍之魏,西接虎狼之秦,两个邻国都比它强大得多。韩国两面受敌,常被侵伐,一篇《韩世家》,“秦拔我××”、“秦伐我”、“魏败我”、“魏攻我”等文字连篇累牍。加之韩国的经济条件较差,人口较少,因而国力难以强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韩国得以生存并发展,是作为王室成员的韩非子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韩非子受到了他的韩国前辈申不害的影响。申不害为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在韩昭侯时为相,实行政治改革,使韩国“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前后达十五年之久。这可算是韩国历史上最光彩的一页了。 申不害的主张是君主要“术治”,即不动声色地靠诡秘手段来考核和监督臣下是否称职,而臣下无从猜测国君的意图。这样,君主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独断”,大权独揽,操纵一切。这种以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信任感的政治权术为核心的理论,成了韩非子政治理论和思想学说的第一块胎记和终身的底色。 今观《韩非子》一书,他对申不害只是说“不足”,而没有说“不对”。他从申不害那里出发,却比申不害走得更远。韩非子更变本加厉了。 三 上天可能想给韩非子打开一扇门,所以先给他关上了另一扇门。打开的这个门,是思想;关上的那扇门,是语言。 我想,口吃的韩非子应该已早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以沉静的姿态,发奋读书,缜密思考,并且“自费留学”,到楚国拜当时最大的思想家荀子为师,学习了相当长的时间。 荀子是山西人,却游学于楚,“楚才晋用”的成语,在他老人家这里掉了个个儿,成了“晋材楚用”。但也正因为如此,荀子得以身兼南北两大思想流派之长,成为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但他老人家的根本立脚点仍是儒家,本着一副悲天悯人的仁者心怀,倡仁义,说诗书,教礼乐,论政治。“充实饱满,庄严隆重,尽人生宇宙皆摄而统治于一大理性系统中。”(牟宗三语)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政治史,实际上践行的是荀子的政治思想。 但韩非子没有这个耐心,他也不是冲着继承荀子衣钵的目的来的。他在批判地学习,“六经注我”地学习。在荀子那里,他完整而系统地学习了先秦各家各派的学说,很快脱胎换骨,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思维境界。然后,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加以扬弃,最终形成了自己以“法、术、势”为三大基石的法家学说。 荀子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而他的学生韩非子在他这里“专科”了一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同学很多,其中有一个出身小吏的楚国同学,两人志趣相近,非常谈得来。但这位同学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韩非,因此,他永远地记住了韩非。 这位楚国同学,名叫李斯。 四 韩非子学成归国,继续学习、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理论的最根本依据。那就是当初老师荀子讲过的老子思想。他感兴趣的,不是老子“清静自然”的淡泊,不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博爱,而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纯粹冷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政治策略。 韩非子,这个天才的思想家,这个先秦诸子中唯一的从统治集团内部产生的大理论家,便给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道家的骨骼、儒家的血肉,但精神灵魂却是纯而又纯的法家。 《封神演义》中,哪吒曾经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藉魂魄而再生为翻江倒海的新生命。韩非子身上,也存在这种残酷的叛逆。 他冷冷地打量着一切,闭口不言,只是缓慢地在竹简上刻下一篇又一篇的灵魂心语。在这种无言的世界里,他一点都不口吃,反之,他的论证严密复杂,他的风格犀利恣肆,他的辩说剔抉精微,他的叙述生动幽默,他的气势铿锵动人。大史学家和大文学家司马迁在记述先秦诸子的时候,专门给了他一句格外的赞语:“善著书。”是的,他在散文写作方面实在是高手中的高手,后世文章,受他影响不小,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苏洵。 韩非子绝对不想把自己的文章写成热点文章,把书写成所有人都喜欢的畅销书。他心目中的读者,只有七个,那就是战国七雄的七个国王。甚至,七个都太多了,他只需要一个就足够了,那就是能够理解自己的思想,并用它来统一天下,统治天下的雄才大略之主。 他当然希望这个最好的读者出现在韩国,是韩国的君主。 可惜,韩国的君主总不太重视这位口吃的本家。“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但他还是一篇又一篇地写着,期望总有一天发生转机。 转机还真的来了。韩非子的本家侄子韩王安即位后,对这位叔叔非常尊敬且相当信任,曾“与韩非谋弱秦”。 然而,一切都太迟了。因为这时候韩非子真正的知音读者出现了。他叫嬴政,秦国的国王。韩王安五年,秦王看到了韩非子的《孤愤》《五蠹》等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说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不折不扣的骨灰级粉丝模样! 韩非子的老同学李斯在秦国担任高官,他立刻凑上一句:“此韩非之所著书也。”于是,秦王毫不犹豫地发大军猛攻韩国。于是,韩国只好交出韩非。 人类历史上,韩非是唯一一个值得君王为抢他而发动战争的思想家。 韩非子到底写了些什么?居然让秦王愿意为他死,为他发动战争? 五 韩非子写的所有文章,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帝王之术。中国思想史上,对政治权谋、统治策略说过这么多,而且说得这么深,这么毫无隐讳,这么切于实用的,韩非之外,别无他人。 韩非子首先建议君主必须具备两种思想:一、这个世界上,信任是一种幼稚可笑的玩意,对谁都不要信任,哪怕是父母妻儿;二、永远像防贼一样防着所有的人。然后,他提出了他的政治终极之道:专制。 专制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集权和独裁。韩非子对这两方面的阐述可谓竭尽无遗。摭拾其中两句,即足以表明:集权——“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独裁——“权势不可以借人”。 独裁者如何遏制臣下的权力,不使其越轨?韩非子认为必须是以权治权——当然不是三权分立,而是以大权治小权,以君权治臣权。请记住,在韩非子那里,根本不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为权力服务的,而权力只能属于独裁的君主。 所以,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君臣不同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然后在实践中将君权简释为二柄:刑(罚)德(赏)。有了这二柄(两个抓手),君就是君,没有了这二柄,君就成了臣,臣有了这二柄,也就成了君。因此,必须“谨执其柄而固握之”,“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一定要将生杀予夺之大权始终独揽,让所有的人都害怕。 但仅仅抓权还不够。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决不是稳固的,这一点,韩非子也看到了。他说:“利于民者,必出于君。”我认为,这一理论,穿透了中国数千年政治体制的隐秘之门。 韩非子强调,君主必须运用信息掌控中的政治神秘主义,封锁、隐蔽、掌控,就是不能搞信息公开:“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术者,藏之于胸中,……潜御群臣者也”,“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言通事泄则术不行”。政治在韩非这里,完全成了权术。 中国的政治,本来是一件很神圣、很伟大、舍己利人的高尚事业。从韩非子开始,它在理论上完成了令人喟然长叹的嬗变!政治,从此与阴谋权术、尔虞我诈、冷酷无情产生了揪扯不断的联系。 ——这样的理论,太对大独裁者秦王的胃口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发动战争,把韩非子“请”到了秦国。 六 韩非子的书,秦王怎么能看到?这本来应该是韩国的国家机密啊,岂可外泄?这是一个让我长久思考的问题。后来我明白了,那是因为他的老同学李斯一直惦记着他。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曾经在秦国长期抓管特务和间谍工作:“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我相信,他一定专门派人去韩国搜集老同学韩非的书。搜集到之后,他不失时机地献给秦王。于是韩非被迫入秦,落入了敌国之手。 秦王虽未对韩非子委以重任,但非常欣赏他。这又引起了李斯的忧虑。李斯知道,这位口吃同学的才干远在自己之上,如果韩非子受到重用,他李斯就不好混了。于是,李斯和姚贾充分运用韩非子的“不信任理论”向秦王进言:“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一听有道理,立刻下令把韩非关进了监狱。李斯赶紧派人给韩非子送去了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对秦王表白,但已经没有机会。等到秦王后悔,派人来监狱赦免韩非子的时候,韩非子,这颗思想巨星,已经在监狱里陨落了。 秦王叹息一番,继续研读韩非子的文章。在韩非子思想的指导下,在韩非子同学的辅佐下,秦王统一六国,成了秦始皇。他的同学李斯成了丞相。秦始皇和李斯,以及秦王朝的继任者继续贯彻韩非子的政治理论,集权独裁,驭人以严,法网密布,严刑繁多。但奇怪的是,秦朝居然很快就灭亡了。 ——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总结得好:“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韩非子曾经有一个比喻:“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将仁义之说贬为不切实用的“过家家”游戏,听起来深刻,实际上错误,因为仁义不是用土做的饭,用泥做的汤,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 而对韩非子本人,我们也还给他一个比喻:他的学说就像一种有强烈副作用的猛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一用,而且很有效,但若长期服用,必将毒害自身,加速死亡。“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呜呼,韩非子! (卫方正,青年学者,山西文瀛书院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