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历史上,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步变化的。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字。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以后,在祭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其他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所以证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到现在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些著作如《书经》、《诗经》中也有“中国”这个词。 这个“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否一样呢?实际上相差很大。“国”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叫“国人”,住在外面的就是“郊人”。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很多的国,一般就称为万国,比如说“万国来朝”,比如大禹会诸侯,应召而来的有“万国”。当然并不一定真的有一万个,可能几千个,总之是相当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名字可考的国还有好几千个。又比如讲到周武王伐纣,“诸侯八百”都来响应,也说明当时国很多。但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就号称“七雄”,实际上还剩下几个小的诸侯国,但加在一起不会超过20个。所以一开始国的概念很小。 “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苏须。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的中间,这个旗帜一插,大家就聚集在它的周围。所以这个字就演变为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中国”,就是在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由此延伸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本义。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清朝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这个国家的全部。 第一,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说,唐宋的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但是如果唐宋中央政府没有管到的地方呢?比如说大理国。因为金庸小说的流传,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国的前身是唐朝的南诏,就是今天的云南和相邻的缅甸一带,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原王朝就管不到它了。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蒙古人才把它征服。所以讲唐朝后期、五代和宋朝的历史,往往不包括今天云南。在当时人眼中,它当然还不是中国。这个概念与我们今天讲的中国就不同了。 第二,从民族上讲,它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所谓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比如云南、贵州这些地方不是中国,这个话今天看来当然不对,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这些地方不是华夏诸族或汉人住的地方,当然不能称为中国。又比如蒙古高原,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反正都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着,史书中大多不将它当成中国。这也是它历史上的概念。 第三,从文化上讲,往往只是华夏族或汉族的文化才被当作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为止,讲中国文化,往往还有这样的缺陷。比如我们经常讨论中国文化,但很少想到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我们一讲中国文化,脑子只想到汉族,只想到华夏文化,只想到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历史造成的缺陷,还是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注意。 第四,从地理上讲,它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地扩大,因为当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联系起来,它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强调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当地的统治者或者人民都以成为中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比如春秋的时候,楚国国王就自称蛮夷,老是跟中原打。但是到了战国时候,楚国就认为自己现在这么强大,已经接受周王的封号,而且已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怎么不是中国呢?所以楚国人不再说是蛮夷而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四川盆地原来是巴、蜀的地方,后来秦国把它征服,有很多人迁移到那里去。到汉朝,巴蜀地区就被看成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史书里讲的中国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不要曲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