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雁去图 亚明/绘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白露过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特别是大雁,集体迁徙,向南飞越。这一自然现象,引发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客的“咏雁”情结,寄托悲秋,抒发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悠悠乡愁。然而,众多的咏雁诗词都与衡阳有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山的回雁峰,感觉气温暖和,在此栖息越冬,来年开春后再北归,所以有“雁不过衡阳”之说。 东汉大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说:“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奋隼归凫,沸卉軿訇。”可见在汉代就有“衡阳雁”的记载。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在《赋得始归雁诗》中云:“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南朝刘宋时的徐灵期在南岳衡山上清宫修持15年所著的《衡山记》,是记述南岳山川最早的一本专著。他第一个提出了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之说,所谓“衡山周回八百里,上如车盖及横轭之形,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南宋地理历史学家王象之在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中记载:“回雁峰在州城南,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 在唐诗宋词中咏“衡阳雁”的诗句甚多。唐朝诗人李白曾供奉翰林,诗文豪放,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然而他不事权贵,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后,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可是又遭受皇位之争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怀才不遇的李白自喻闺中怨妇,感叹“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秋雁打从作客北地的丈夫那边飞来,因此见雁思人。但是,雁能传书,他为什么不托大雁捎个信来呢?杜甫自768 年正月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年多,到了衡州时,写下《归雁二首》:“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对衡阳雁北飞寄予无限牵挂,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这首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贬谪龙标,写给一位要到幽州去的穆姓朋友,表达问候之情。唐代诗人高适的两位朋友被贬官,为劝慰鼓励好友,遂作《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意思为借衡阳雁归多捎些书信来。唐代诗人孟贯有“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的诗句。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语句。 北宋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了一首抒怀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有“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之句,安慰刘贡甫虽谪官衡阳,但到了二三月份,必将与雁同返而再次相见。宋代诗人秦观在他的词作《阮郎归》中,抒发了自己贬谪郴阳无鸿雁传书,漂泊异乡的孤寂难耐的心情:“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1915年3月,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湖南衡山人易昌陶病死家中。5月,毛泽东为悼念挚友而作《五古·挽易昌陶》:“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