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朱志荣 参加讨论

        ■朱志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本期主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承弘扬
    主持人语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三个方面,就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新路。
    目前,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的深入拓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问题现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首先是把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其次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外译和传播,使之成为世界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让优秀的中国传统美学资源成为当代美学思想的源头活水,成为当代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成为世界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于历代前贤美学思想积累的尊重与传承,而且能使我们在当下和全球语境下能够充分享有和利用这些优秀的传统。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福祉,更是人类的福祉。因此,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弘扬,乃至在当代世界的传承弘扬,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当代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正是我们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下应当发扬光大的原因。美学作为人文价值学科,应当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既不粗率地鄙视和否定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简单地移植西方美学。实际上,即使在西学东渐、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并没有完全断裂。宗白华、邓以蛰、滕固等人依然在传统美学资源现代化方面做出了成绩。其中有些成果经过一定的转化和生发创造,已经融入当代美学思想之中。可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承载着丰富的审美经验,由这些经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理论,乃至审美经验本身,值得中国当代美学和世界美学加以继承。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已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艺术心理。因而,对于它们的继承与弘扬,是当代学人之使命所在。古代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譬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在当下依然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古代的戏曲小说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得以再现;古代的器物造型等可以为当下的设计提供启示和灵感,等等。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包含着启迪学者智慧、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追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切实把握其中有价值、有活力的资源,从而使当代美学别开生面。诸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的宇宙观、“立象言意”的传统、物趣人情浑然为一的艺术境界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艺术的抒情传统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艺术作品,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贡献,同样也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光大。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理想的审美趣味特征,得到了持久地发展,与古希腊的和谐观明显不同,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优秀的传统,有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成分,就无限夸大其内容,或者固守中国传统美学中僵死的教条。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学科形态上、研究方法上确有诸多的不足,我们不必也不应该讳言,更不应该肆意夸大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价值。我们应当客观对待其中的生机和活力,客观地对待这批遗产。
    中国传统美学的创新弘扬,面临着如何超越以古释古、落实古今衔接的现实挑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范畴作为古代思想资源,不能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当下的美学语境和审美氛围,我们要在当下语境中激活相关的思想和范畴。我们既要打通古今,使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在借鉴当代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得以阐释,使当代美学思想在借鉴古代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通过互相借鉴和互相阐释,共同推进中国美学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超越当代实用的狭隘需求。我们要切实地保护好、传承好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资源真正放到全球化视野中,放在当下语境和审美实践中去理解和激活,重视中国传统美学生存、创新和传播的生态环境,使其真正有活力的成分走进当下,融入世界。所以,我们要为这些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落地生根,乃至外译传播积极地创造条件,做出努力,以保持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的活力和价值。
    当然,重视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传承弘扬,也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我们充分肯定西学东渐在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美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古今西方美学的丰富性,充分认识到西方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在中国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并高度重视概括和总结当代的审美实践。此外,100多年来,几代美学家在学习西方美学思想及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了整理和阐发,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重视。尽管其中有削足适履、生搬硬套的痕迹,有趋同弃异的不足,但这些在早期的尝试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些失败的尝试,也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需要继续认真学习西方美学的学科化特点,在中西参证中借鉴西方的方法来对中国传统美学资源进行阐释。
    西方汉学家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弘扬传播,有他们的独到之处,有他们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由于他们对知识背景和具体情境不了解,也产生了不少误读和误解。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值得讨论和商榷之处。一些国外汉学家写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相关著作,包括涉及美术和音乐方面的相关著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不少没有回到文献原文,没有回到中国古代的术语阐释和具体语境中,而是使用了另外的现代汉语词汇,或是创造了新词来表达。这样做的优点是把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解纳入到现代语境里传播了,也带有译者创造性表达的成分。但遗憾之处在于,西方学者由此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文献和术语,已经有了不少误读,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创造性误读有它的价值,但是由于它们背离中国古代的文献和术语及其语境,这就更加远离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思想资源和传统本身。因此,对于外国汉学家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其中译,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利弊得失做客观的评价。同时,对于这些海外汉学的研究著作,我们要超越过去国内自说自话的评价状态,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国内读者交流的层面来进行评价,而应当首先与原作者进行切实的对话和互动。这一方面有利于深刻地了解他们的成就,把研究推向深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中国传统美学当代研究的总体水平。
    我们应当明白,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世界的弘扬传播,不能仅仅依靠中国学者单方面积极主动的努力,也不能仅仅依靠西方少数汉学家的努力,还更需要欧美等整个世界对中华文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欧美等全球学术界需要真正放弃对中华文明的成见与偏见,在全球视野下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积累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而中国今后持续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则有助于西方社会消除对中国的偏见与隔阂,正视中华文明包括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努力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作为不同文明形态的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思维方式。重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真正实现中西美学思想的多样存在和对话,才能有利于世界文明的推进和发展。从技术层面上说,用英语、法语、德语等世界各国语言把中华文明说清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从长远意义来看,努力弘扬传播好中华文明,吸收传统美学的精髓,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却是全人类的福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文献在当代的传播和接受,这不仅有利于在当代语境下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激活,而且有利于传统美学走向世界前沿,也有利于中国美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完美契合。
        中国从一个美学研究的大国,成为一个美学研究的强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弘扬传播,我们应当不预设立场,真正对中国传统美学作同情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固有情境,让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获得平等的对话。中国美学家需要放眼世界,了解西方和各国美学的新思想,但绝不能仅仅以传播和消化西方的美学新思想为己任,而是既要学习西方的体系优点和方法论,又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学自身的优势,为中国美学在未来进程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做足够的准备。同时,我们应当具有文化自信,既继承传统,又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和当代的美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必将对未来世界美学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创新弘扬及其对外传播问题,将需要中国美学家和世界美学家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作者:朱志荣,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