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就要到了。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吃粽子……中国各地都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每个人对端午节的感受与印象是不同的。作家笔下的端午节又抒发了何种感触呢? 女作家林海音的端午缠粽子是最富童趣的。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讲述了幼时用丝线缠粽子的游戏。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在端午节前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衣服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这样的端午节,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著名作家老舍的端午诗是最以苦为乐的。抗战初期,老舍在武汉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武汉沦陷后,“文协”迁到重庆,在友人家过端午时他感慨万千,写下《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这种以苦为乐,待友人之诚,爱国情之重的可贵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汪曾祺的端午鸭蛋是最有滋味的。他在《端午的鸭蛋》里对家乡鸭蛋的喜爱满溢字里行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具体到“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更是记忆深刻: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沈从文的端午节是最浪漫的。在《端午日》一文里,沈从文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湘西过端午节的热闹场面。“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而在他的记忆里,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龙舟竞渡那个场景:“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当当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这段文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赛龙舟时紧张热烈的气氛。 可见,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在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端午风情也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