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是孔子后人子思的门生,其生卒年代和庄子应当差不多。这两个大学者的家乡相距不很远,孟子在山东的邹县,庄子在河南的商丘,相距百余里,彼此却声气不闻,双方在文章里都未曾提及对方,这件事成为史学家研究的课题。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造反时期除外),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不得不爱,又不敢甚爱。明朝的朱元璋坐上龙廷后开始重视圣贤教育,他推崇孔孟,但又特别嘱咐校订私塾教材的文人,必得将《孟子》中的一些话删除,决不能照搬其文本。 既然如此,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孟子主张仁政,是基于他的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帝王高于一切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真可谓振聋发聩,千古不朽!《孟子·离娄》中还有一句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这里,孟子大声说出他的民本思想,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的主张痛快淋漓地讲了出来。由此可知孟子的伟大,也明白了帝王的用心所在:人性善,所以不作恶,不反抗,不做偏激的事情;至于以民为本,则只有“民”喜欢,帝王听了却深恶痛绝。 然而,深入人心的儒学思想岂是皇帝的一纸命令所能删除的?孟子的民本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将孟子说成唯心主义者,是说孟子的人性善具有一定的虚妄性——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为什么世上还有那么多恶行呢?要激发和鼓励人性中的善,该如何克制、化解、惩罚恶行?单凭教育能奏效吗? 从《孟子》里,我们看到一位比孔子更雄辩、更有激情的达人。作为写作者,我更看重孟子文章的气势雄伟、是非鲜明、开阖有致。读者一旦进入了他的逻辑,便得享受他那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的文风,几乎没有辩驳的机会。孟子胸中似有万千典故和比喻,善于以事例、比喻和寓言进行论辩说理,并因此生发出珠玉落盘般的美好句子来。孟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