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网络就是有这种神奇的能量,它把看上去小众的圈子聚拢起来,汇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你说传统艺术没有人懂得欣赏,传统艺术表演家面临困境,直播就给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反转。无论是从观看人数还是从经济收入上,传统艺术表演家都可能获得体面的回报。 直播传统艺术,不仅集中了原本喜欢这些艺术形式的“粉丝”,也能够利用直播的契机招徕新“粉丝”。可能有人仅仅因为好奇点进去观看,由此喜欢上了它;也可能有人本来对此心向往之,但苦于现实中没有接触的条件,直播恰恰提供了“路人转粉”的机会。利用传统媒体、传统手段普及和传播传统艺术常常吃力不讨好,网络直播则四两拨千斤,用互联网业界的话说就是:掌握了入口,就掌握了用户。 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表演,还有利于传统艺术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不同,网络直播直接面向用户,正面迎接市场的考验。艺术家表演得好还是不好,艺术形式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在直播数据上就能直接体现。人们常说,传统文化不能抱残守缺,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调整形式。现在看来,包括直播在内的网络平台就是鼓励和刺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通道。 网络直播虽好,但是正如一家直播平台公关负责人所说的,平台主要是提供渠道,解决不了内容问题。我们能看到几位在直播平台上走红的传统艺术表演家,也要想到可能有许多艺术表演家上了直播也没能走红。直播用户的审美与传统观众的审美很不一样,既要看表演本身,也会看主播的“颜值”。传统表演依赖于门票收入,把票卖出去就是成功,而网络直播的收入依赖于打赏和流量,不乐意看的用户可以随时“退票”。 既然选择了直播,就要与网络经济做伙伴,这应当是传统艺术表演家在转型之路上应当形成的观念。商业化运作也有鉴别“真材实料”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表演艺术,如果一位艺术家在商业上丝毫不受欢迎,那么再自称是深受观众喜欢的艺术家,也是大言不惭。让传统艺术深得人心,就要主动告别体制的保护,在市场中找回生命力。 当然,“与商业为伍”不是一味屈从于商业,不能为了“涨粉”就放弃原则、不择手段,以致歪曲了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利用什么样的创新手段,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不能变,“唱念做打”“一弦一柱”还是要有匠人的范儿。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让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之路走得更顺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