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蜀渊源 今人考证“蜀”字的来源,大都引用《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把字形讲得十分详细。甲文和金文的“蜀”字,确实是上面有个眼睛图案,下面近似柔软的虫身。不过所引诗句,今本《诗经•东山》作“蜎蜎者蠋”,《毛传》释“蠋”为“桑虫也”;就是野蚕。由于最早的蜀王名为蚕丛,所以大家认为这种解释相对准确。可是“蜀”字还有另外的含义。《管子•形势》“抱蜀不言, 而庙堂既修”, 这里的“蜀”,就不能解释为蚕了。唐尹知章注说:“蜀, 祠器也。君人者但抱祠器以身率道,虽复静然不言,庙堂之政,既以修理矣。”把这里的“蜀”,说成是庙子里祭祀的礼器。清李调元不同意他的解释,在《斋琐录》里说“抱蜀”应该理解为“抱一”, 根据是汉扬雄《方言》:“一, 蜀也。南楚谓之蜀。”晋郭璞注:“蜀,犹独耳。”《尔雅•释山》也讲,山“独者蜀。”所以蜀就是孤独的意思。 可是目前学术界不太注意的是,“蜀”还是一种大鸡。《尔雅•释畜》又讲:“鸡大者, 蜀。”郭璞注:“蜀,今蜀鸡也。”四川产的鸡, 名字就叫“蜀”, 最初大概因为这种鸡叫起来,声音好像“蜀、蜀”吧。这样看来,四川称蜀, 大有可能来源于家鸡的驯化。人们根据家鸡“蜀”呀“蜀”的叫声, 给它们起了一个带四川方言味道的名字———蜀。外地人见到肉味鲜美的家鸡是此中特产, 于是由物及地, 把这块地方也称之为“蜀”。《广雅》这部知识性读物记录了鸡的种种雅号, 其中有一个便是“季蜀”, 意思是蜀人的小兄弟。《广志》还补充了重要材料:大鸡的名字才叫“蜀”, 小一点的就叫“荆”。荆作为地名是现在的湖北, 与称蜀的四川相毗邻。既然鸡的古名与这两处地名都有联系,想必此类家禽的培育技术,在上古时代渐渐由蜀地传播到荆地。不过荆地培育出的品种,毕竟不是原创,所以对比之下,体形有所逊色。从大鸡叫“蜀”这一条完全能够肯定,古蜀人的培育成绩最为优良,被普天下的民众印入了脑海。 鲁蜀关系 笔者早就注意到, 山东有许多古地名与四川雷同。最明显的是《禹贡》青州( 山东地域)“蒙羽其艺”, 点出个蒙山; 梁州( 四川地域)“蔡蒙旅平”, 也点出个蒙山。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城市叫“蜀”, 位于泰山之南, 泰安之西, 见《春秋•成公二年》。山东大汶河, 古称汶水; 而岷江的古名也叫汶水。大汶河那里的汶上县, 西南四十里有个蜀山, 山下还有个蜀山湖。山东有梁山、梁丘、梁父山、梁山泊, 可是四川古称梁州, 现在的梁平县古代也叫梁山。四川又称益州, 山东却有个益都县。巫山在三峡那里; 泰山西面、肥城西北也有个巫山。成都之名, 几千年没有变过, 那是由上古的“成亭”、“成市”发展而来的; 但山东带“成”的地名也不少: 汶上西北有鲁国的成城,曹县东北有齐国的成阳, 荣成县东边有秦始皇登过的成山。《读史方舆纪要》说“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成都”成了那里的乡名。古蜀王有蚕丛、鱼凫等人, 所以岷江沿线有蚕陵、蚕崖、鱼凫津等地名; 然而山东栖霞西北有蚕山, 东平北面有蚕尾山,鱼台东北有凫山, 就是《诗经》里的凫峄, 俗称八卦山, 而“八卦”又是蜀王“柏灌”的谐音。山东与四川隔着万水千山, 济南到成都直线距离也有1350 公里之遥, 怎么会有如此相重的地名? 显然是民族迁徙带来的结果。今人猜想那是夏代末年有缗氏举族迁徙入川之故。不过, 迁徙之事, 其实远在夏人老祖宗大禹之前就已发生了; 而且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大江大河的流向来看, 也该是远古的蜀人迁移到山东, 而不是相反。 现在谈到鸡的问题, 这种现象又出现了。《庄子•庚桑楚》“越鸡不能伏鹄卵, 鲁鸡固能矣。”唐代道士成玄英疏称:“鲁鸡, 今之蜀鸡也。”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向秀之说:“鲁鸡, 大鸡也, 今蜀鸡也。”将鲁鸡与蜀鸡画上等号, 似乎鲁就是蜀, 蜀就是鲁。唐代大文豪韩愈《守戒》一文有“鲁鸡之不朝, 蜀鸡之不支”的话, 也把它们相提并论。这样看来, 蜀鸡的发明权, 由于部族的转移, 也带到鲁地来了。 蜀鸡故迹 1986年三星堆二号坑出土一件铜鸡(图一) ,《三星堆祭祀坑》报告编号为K2: 107, 其体长11. 7 厘米, 通高14. 2 厘米, 形态很像我们常见的公鸡, 只是头和颈部的比例大了一些, 腿脚粗了一些。这应当是蜀鸡最早的造型了。它站立在2. 5 厘米见方的铜座上, 下边残断; 推测原来应有其他构件加以支承, 使之高高在上。目前云南一带栖息着一种叫“茶花鸡”的鸟, 动物学上称之为“原鸡”, 属鸡形目雉科鸟类, 是现代家鸡的远祖( 图二) 。其雄性体长60 厘米左右, 冠子不大, 尾巴更长, 全身以黑色为基调, 但头颈部分是深红色, 后转金黄; 样子和家鸡无多区别, 只是显得秀气一点。它叫起来声音好像“茶花两朵”; 经常栖息在山区密林中, 营巢于地面低洼处。此鸟现在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省份, 但上古时代四川应当很多; 因为那时气候比现在更暖, 许多今天的南方动物, 那时也在北方出现。比如今天大象虽然最南方才有, 可是三星堆时期四川却多得很, 近年出土的大量象牙就是铁证。肥壮的蜀鸡, 显然是蜀人从原鸡种群里培育出来的。 公鸡使人刮目相看的理由, 无疑是它的报时功能。这在没有钟表的古代, 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三星堆人塑造了蜀鸡形象, 并且安放在神庙里某一器物上, 除了报时这一点以外, 恐怕还有纪念此处是它们故乡的想法。 《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丘、轩辕之国的附近, 有个诸夭之野( 当作沃之野) , 那里是个生态乐园:“鸾鸟自歌, 凤鸟自舞。凤皇卵, 民食之; 甘露, 民饮之。所欲自从也。”郭璞根据《大荒经》的记述, 说那轩辕之国是在岷山的南边。那么这块沃野, 就应该是现在的成都平原了。远古时代, 此地民众吃的是凤皇卵, 王家祐认为即是鸡蛋;《山海经图》还画着“其人两手操卵食之, 两鸟居前导之。”这一画面说明, 此时母鸡业已驯化成功, 正在为人们产蛋。在远古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下, 人们的食物来源很不稳定,“饥则觅食, 饱则弃余”; 因为肉食不便于保存, 人们有时撑一顿, 有时饿一顿。可是当蜀人能够喂鸡生蛋之后, 情况便大为改观。鸡蛋不但营养丰富, 而且方便储藏, 至少人们便不愁饿肚子了。因此, 母鸡的实用价值, 可能比公鸡更高。 《大荒西经》是《海外西经》的另一传本, 也记有“有沃之野, 沃民是处。沃之野, 凤鸟之卵是食; 甘露是饮。凡其所欲, 其味尽存。”“鸾鸟自歌, 凤鸟自舞。爰有百兽, 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接着就说西边有个轩辕之台。下文又有轩辕之国, 在“江山之南”,蒙文通教授说“江”应指岷江,“江山”也就是岷山。 这里的记载与前述情形完全一致。蒙教授还认为《山海经》这一部分就是蜀人的作品, 至少也是研究古蜀史的重要资料。这样看来, 蜀人最早培育体型较大的家鸡, 就有了文献依据了。 神鸡逸话 《汉书•郊祀志》说, 公元前1 世纪时的汉宣帝,听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 只须派使臣诚心诚意地去请, 便可将神迎回; 于是让谏议大夫蜀人王褒专程持节前往益州。此马此鸡是哪方神圣? 唐颜师古认为, 那不过是金属的马和碧玉的鸡, 属于天然矿石———他似乎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碧, 由隐晶质石英所组成, 因富含二氧化硅和铁质, 颜色晶绿可爱。碧鸡能够称“神”, 恐怕不仅是鸡形天然碧石或碧玉雕琢出的鸡形工艺品, 应当有更加神秘的内涵。 王褒后来把神接回来没有? 书中未见下文。一种说法是王褒还乡途中突然生病, 于是请神一事便泡了汤; 还有一种说法是, 他确实到了成都, 还建起碧鸡祠, 而且宣读了一篇祭文:“缥缥碧鸡, 处南之荒。深溪迥谷, 非土之乡。 归来归来, 汉德无疆。广于唐虞, 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 归来归来可以为伦! 归兮翔兮, 何事南荒也? ”尽管他苦口婆心地动员, 但那神并没有被他接走。刘向《列仙传》里的神仙赤斧, 原先职务是“碧鸡祠主簿”, 可见成都确有此祠, 并且安排了专门的主簿来管理。后来到了宋朝,此祠改称昭应庙, 位于今成都文殊院的南边。《梁益记》说, 成都街道多半称“坊”, 120 个坊中, 排列在第4 的是碧鸡坊, 即以碧鸡祠而得名; 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家曾经安在那里。 金马碧鸡祠不但成都有, 旧志所记崇宁县( 今郫县唐昌镇)“县北七里”也有一个。西昌还有个碧鸡山。《后汉书•西南夷传》说禺同山有金马碧鸡, 出现时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据考此山即今云南大姚北边的白草岭, 位于四川攀枝花的西南; 离西昌也不远。云南昆明的西山, 也有碧鸡山之名, 可见碧鸡神话覆盖了大西南。 如果要寻找碧鸡神的来历, 可以一直追溯到秦地; 显然神话传播路线是从北到南, 蜀地正好居中,像是个中转站。《史记•封禅书》说: 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 年), 陈仓北坂(今陕西宝鸡西面)发现“若石”———像石头却又不是石头, 当然也不是陨石, 应该属于一种特异物质; 文公称之为“陈宝”, 而且建了一座祠庙来保存它。从此, 就常有神灵光顾祠庙, 有时一年来好几次, 有时几年才来一回。来的方向多为东南, 时候多半在夜里。那神灵的样子好像大公鸡, 来时像流星一样闪着光辉, 还发出殷殷然的声响。这时, 四野的野鸡都跟着叫唤起来, 十分热闹。司马迁这么详细地描写这事, 恐怕不能视为捕风捉影之论。现代人描写的许多UFO 故事, 居然也与此不谋而合。 《列异传》补充了一段神话: 在陈仓那里, 有个人弄到一件宝贝, 准备献给秦王, 好讨赏赐。当他正在赶路时, 半道碰见两个童子。童子告诉他: 那件东西并不是什么宝贝, 而是埋在地下专吃死人脑子的“媦”, 献上去不但得不到奖励, 恐怕反会受罚。那只“媦” 听见童子揭它的老底, 非常生气, 于是反戈一击, 说那两个童子就是“陈宝”, 抓到男的可以称王,捉到女的可以称霸。那人一听, 连忙丢下“媦”去捉童子, 可惜他们双双变成野鸡, 全都飞走了。许多年以后, 秦穆公( 公元前659年至前621 年在位) 在那里打猎, 倒是捉住了一只雌性陈宝, 不久他真的当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穆公因此感谢陈宝, 便给她修了座庙宇, 民间称为宝夫人祠。她有个爱人叶君, 住在叶县( 今南阳) , 一两年总来访问一次。来的时候发出十几丈长的红光,夹着殷殷的雷声。 汉朝建国以后, 时常派人祭祀陈宝。公元前35年时, 学者刘向对汉元帝作了一番介绍。他说, 从秦文公起至今, 神灵光临的次数不少: 高祖在位12 年来了5 次; 文帝在位23 年来了26 次; 武帝在位53年来了75 次; 宣帝在位24 年来了25 次; 陛下在位10 多年了, 也来过20 次。神灵每次来, 都带有四五丈长的红黄色光芒, 到祠方息; 同时还有“砰隐”的声音; 那时野鸡便在四面八方叫喊。元帝听了肃然起敬, 连忙备下太牢之礼, 派太史前往祭祀。这件事被郑重地记录在《汉书•郊祀志》上。 所谓“陈宝”究竟是什么? 令人十分费解; 不过它与鸡有关,倒是非常肯定。《三秦志》记秦岭太白山西边, 也有个陈仓山, 山里有一种与山鸡相似的“石鸡”。据说秦末赵高在那里打猎, 放火烧山, 山鸡吓得全部飞走, 只有石鸡不跑。因而那山上从此便没有山鸡, 只有石鸡。每天清晨, 石鸡总在山头啼鸣报晓, 30 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有人说, 那就是碧鸡的化身。 春秋时的田饶对鲁哀公说———鸡有五德: 公鸡样子像士绅, 那是“ 文”; 善于战斗, 那是“武”; 敢于拼搏, 那是“勇”; 常照顾母鸡, 那是“仁”; 按时打鸣, 那是“信”。《周礼》登录的官名中有个“鸡人”, 负责守夜报告时刻,就是向鸡学习的体现。据《汉官仪》讲, 汉代皇宫里从不喂鸡, 但由朱雀门外的卫士们按时合唱模仿鸡叫而作曲的“鸡鸣歌”, 用以报晓。不过, 他们开始合唱的时刻, 还要依靠倾听远方的鸡声。鸡在古代的作用和地位, 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鸡的神话, 最有趣味的恐怕是《幽冥录》所讲的宋处宗故事。此人是晋代兖州刺史, 他至爱的宠物是一只装在笼子里、放在窗台上的大公鸡。当下班闲暇无事时, 他总喜欢与这公鸡默默对坐。有一天, 他偶尔自言自语, 谁知那鸡居然说起人话来,与他闲谈。从此以后, 那只鸡还常常与他讨论学问。当时社会风气崇尚清谈, 人们经常议论玄学。宋处宗由于不断与公鸡谈论, 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在玄学领域里居然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