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文化评析:博物馆也要学会“讲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胡印斌 参加讨论

    最近,国内某博物馆一个大型展览汇集了众多精品,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观众从展厅走出时却很懵。有人坦言,精品虽多,但彼此没有明显的主次与关联,铭牌上也只是简单写着名称、年代、出土地点,像是把文物从库房搬到了展厅,让人看不出头绪,也提不起兴致。
    实际上,这应该是很多参观者的普遍感受。一些展览开幕式热热闹闹,展馆中却深沉严肃,观众走马观花,不明所以。须知,博物馆中有大美,也有“门槛儿”,参观者的知识储备、鉴赏水平等,必然会影响到其究竟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所以,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在布展时就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感受,寓教育于情感,融引导于贴近,讲好文物故事,吸引公众参与,而不是要求大众都具有专业水准、专业眼光。
    正如专家已经指出来的,目前国内的很多展览还停留在精品展、名品展的概念阶段,缺少独到的策展思路和呈现方式。把以前深藏不露的“家底”摆放出来,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还要有好的想法、好的故事,吸引公众参与到文化互动中来。
    文物凝固下来的,是活生生的历史,通过文物的“述说”,人们可以穿越时空阻隔,触摸岁月沧桑。倾听历史回声,与古人对话。而这一愿景的抵达,则有赖于今人精心的考量、巧妙的设计,乃至绝佳的文物组合呈现。一个好的展览,应该是在洞悉观众心理的前提下,让故事环环相扣、一波一波演绎,进而复原出鲜活的历史文化图景。
    英国策展人、任职于诺丁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托马斯·哈特曼博士前不久谈到策展时说,每一个标本都代表一个生命体的终结,而背后的故事有待人们深入挖掘。没有牙齿的豪猪、牙口很差的狗,每一件骨骼都会告诉我们关于它自己的故事。而与参观者最好的互动方式,即在展览之初,就丢给他们一个谜团,再辅之以信息线索,让他们自己找到谜底。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康柏堂也曾说,世界级博物馆的核心指标是“策展人”。即以最佳方式展示、发掘展品在审美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国内博物馆界以“策展人”自居的不少,名实相符的却不多。而很多城市往往更关心博物馆对地方形象的展示、对旅游经济的拉动,还顾不上布展、互动等事务。
    近年来,国内各地掀起了博物馆建设热潮,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而其软件“偏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馆藏名目过于粗略简单,展览解读不够,景观制作仿真度不高,观众参与项目偏少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博物馆非但不可能真正走入民众,也难成“城市名片”。
    说到底,博物馆不能仅仅是博于物,更要善于讲好故事。一次成功的布展,应该是博物馆与受众共同完成的。套用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即博物馆布展的核心应该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一个好的展览,若没有参观者的参与互动,最多只是半成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