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佑2年(公元1057年),年仅22岁的苏轼参加礼部考试,高中进士。四年后,苏轼应制科试,取为最高等,并授官职,一时间声名显赫。然而,仕途得意没有冲淡他对王朝命运的忧虑。北宋自仁宗以来,已呈现贫弱景象。外有西夏契丹两国,虎视眈眈,边患严重;内多骄奢淫逸之徒,安于一隅,不思进取。年轻的苏轼忧心忡忡,直言进谏,向宋仁宗呈上二十五道策论。《教战守策》是其中广为人知的名篇。今天,品读此篇,仍让我们折服于青年苏轼的忧患意识、远见卓识和出色文采。 文章开篇即以迅雷之势亮出自己的观点:“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苏轼所问可谓尖锐犀利,其所答亦是斩钉截铁,如同迎头棒喝,振聋发聩。读者及此,难免疑窦丛生,又不乏兴趣盎然,按捺不住想探一究竟。为什么“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呢?它又怎么会酿成“不可救”之祸难呢?苏轼随后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如抽丝剥茧般解答了读者的疑问。 苏轼对比了先王与后世截然相反的安民做法。先王之时,天下太平,但先王深知兵战不可弃。于是,在农闲时节,组织民众操练武艺,演习军事,使民众熟练掌握钟鼓旌旗等器械装备,从而无惧于杀戮争斗。这样,即便出现盗贼侵掠,民众也不至于惊慌溃乱。到了后世,君王听从一些迂腐儒生的建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年后,不仅军备松弛,而且百姓安于逸乐。一旦有盗贼侵扰,民众就惊慌失措,不战而走。苏轼特别提到,这方面的殷鉴并不久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可谓升平盛世。然而,民众坐享太平,沉迷游乐,堕失刚勇,萎靡不振,以至于安禄山作乱,百姓遭殃,天下分裂,唐室式微。北宋王朝的安宁祥和,与开元天宝年间的歌舞升平,何其相似。如果不以史为鉴,一味贪图安逸,势必重蹈覆辙。 探究事理,明辨安危 进而,苏轼以个人身体比喻天下大势,探究生民安危之道。养身之道,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大不相同。王公贵人虑患备至,乘舆穿裘,然而养之太过,稍不留意,则寒暑侵入,故常苦于疾病缠身;农夫小民终生勤苦,不避风雨,因而筋骨强劲,寒暑不侵。苏轼总结道:“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养身尚且如此,治世亦不能外。如今承平之日既久,民众骄惰脆弱,俨如妇人儿童,畏惧谈兵论战;士大夫也担心兵事扰民,不敢言兵。岂不知身体养之过甚则多病,民众养于安逸则无能,长此以往,危在旦夕。正如孟子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审时度势,切中时弊 接着,苏轼笔锋一转,切入时局:当今之世,虽无战事之险,但难绝战事之忧。仁宗时期的短暂安宁,是以向西夏和契丹输款纳物百万计而求得的。但是,“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苏轼通观北宋与西夏、契丹对峙局势,断言北宋与西、北两国之间必有战事。战事既然不可避免,发动民众,积极备战,便是当前要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文章至此,从远及近,由缓到急,史论结合,时势相连,已经把中心论点阐发得淋漓尽致。一言以概之:“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不过,作者并不急于搁笔,而是遵循策论的体例,向当政者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要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操练行阵之法,役民掌握击刺之术;年末举行检阅,按胜负行赏罚;推行一段时间后,实行“军法从事”。这样教民战守之策,就能够“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哪怕会惊动民众,引发抱怨,但是能迅速发动训练有素的民众应对战事,其益处显而易见。不仅如此,这一策略还可以遏制各地驻军的骄横和奸谋,有助于整治边防。 纵览全篇,《教战守策》一文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晓白,说理透彻清晰,行文波澜迭起。苏轼围绕安危逸劳之间的关系,辨明利害,提出教民战守、全民习兵的主张,确实是鞭辟入里,对症下药。今天我们再读此文,既惊叹于一代文豪的优美文笔,又感慨于封建士大夫的远见卓识。 链接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外部西夏、辽不时冒犯。统治阶层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25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分析了当时北宋王朝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伏的形势,提出了除弊兴利的要求,发表了革故鼎新的见解。《教战守策》是《策别》中的一篇,主要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对外政策的弊端和武备废弛、民不知兵、兵不能战的现状,从边防安全着想、为国家长治久安大计,高瞻远瞩地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旨在论述他教民于平时练习战守之事,以防边患的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