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服章之美礼仪之大:古人穿什么衣服祭孔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凤凰网综合 佚名 参加讨论

    【按】《传》曰: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泱泱中华五千年,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可谓“威仪三百,礼仪三千”。自周公制礼作乐之后,中国的礼乐制度逐步完善并丰富,而儒家向来重视内外兼修,文质彬彬,将伦理道德和礼仪威严通过服装这一载体表现出来。
    【再按】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8周年纪念日。自西汉至民国初,祭孔一直作为国之大典。中断数十年后,共祭先师,崇德尚礼,又重新汇成国人共识。与众多地方穿古装祭孔不同,号称中国书院“活化石”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师生们却以现代衣冠行“释奠礼”。那么,历代祭孔服饰有何特征与变化?它们又如何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让我们来聊一聊祭服那些事儿……
    
    一、服之别与祭服
    昔者嫘祖“治丝茧以供衣服”,“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民众因之得以遮羞蔽体,文明由是而生。故,“衣冠”向来是中华文明的代言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古代社会凡一个政权更迭,“定正朔、易服色”更是其首要之大事。衣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简单来说,古人有祭服、朝服、公服、婚服、丧服等等之别。
    《诗》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书》曰:“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宗周文明,舆服之制早已有之,这也是吾国服饰定制之时代。
    《礼记》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传统祭祀,与祭者必穿祭服。古者凡吉礼皆冠冕,而服饰亦随事而异。
    《周礼·春官·司服》言“六冕服”:一大裘而冕、二衮冕、三鷩冕、四毳冕、五希冕、六玄冕,分别用于不同的祭祀对象。
    《司服》云:“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郑玄注:“自公之衮冕至卿大夫玄冕,皆其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
    《后汉书》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
    作为祭祀先师的释奠礼,其与祭人员之祭服更是重中之重。
    历代《舆服志》对祭服衣冠罗列颇详,本文仅述说明、清、民国三时代释奠礼之祭服耳。
    二、明之祭服
    《大明会典》:凡上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因此祭服是文武大臣陪从天子举行国家高等祭祀时的着装,是最隆重的礼服之一。
    明初,因为唐宋时期基于品官传统的祭祀冕服被朱元璋列入御用,文武官员在分献陪祀时,只得另设祭服。明代祭服与朝服的规制相近,惟颜色和个别附件及使用场合方面有差异。明代朝服、祭服见于会典的记载有两次定制,一次洪武二十六年,一次嘉靖八年。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仅去方心曲领,余俱与朝服同。可见明代祭服除上衣颜色及方心曲领之外,其他形制均同于朝服,因此形成了最后的定式,并以嘉靖朝制度为最终的标准。
    
    1.衣冠与配饰
    祭服: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
    上衣,青罗皂缘,长与朝服同(其长过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下裳,赤罗皂缘,制与朝服同。下裳七幅,前三后四,每幅三襞积,赤罗,青缘;蔽膝、绶、环、大带、革带、佩玉、袜、履,俱与朝服同。中单,白纱为之,青缘。
    此外,品官祭服还规定: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嘉靖之后祭服不再用方心曲领),四品以下并去佩绶。同时规定杂职祭服,与九品同。
    朝服:朝服又称“具服”。古时用于陪祭、拜表等朝事活动。《唐会要·章服品第》:“旧仪有朝服,亦名‘具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陪祭、朝享、拜表大事则服之。”明袭唐制,朝服用作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隆重的朝事活动中穿着的礼服。
    明代规定:凡文武官员朝服具着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皆用青缘,赤罗蔽膝,大带为绢制赤白二色,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梁冠:古称“进贤冠”,朝服的等序区大体为: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八品九品冠、一梁。
    另外,祭服梁冠与朝服梁冠为同样制度,并未见有别制祭冠的记载。 
    2.配饰 
    蔽膝:赤罗。 
    大带:表里俱素,惟两耳及下垂缘以绿色,又用青组约之。 
    佩玉:一如诗传之制。去双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药玉。佩玉外亦有用纱袋,多为绛色。 
    笏:公侯驸马伯一品至五品用象牙,六品至九品用槐木,涂以白色。无论质地如何,笏都有一定曲度。
    袜履:会典记载为白袜、黑履,但参考容像,除明初杨洪画像符合外,后来一律用云头履,赤地绿缘。
    大绶:嘉靖时期定大绶各照品级花样织造,绶环不织于大绶,以小绶编结悬挂。
    祀典之日,释奠礼从夜半子时开始。与祭者各着祭服,其相应的服饰如下:
    帝亲至祭:衮冕、通天冠、绛纱袍、皮弁服(略)公服、儒服
    公服:用盘领右衽袍,材质采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
    幞头:漆、纱二等,展角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角,不用垂带,与入流官同。
    笏:依朝服为之。
    腰带: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二品用犀。三品四品用金荔枝。五品以下用乌角。鞓用青革,仍垂挞尾于下。靴用皂。
    “洪武二十九年,从礼臣言,未入流官,凡祭皆用祭服,与九品同。”由此而知,九品以下的执事官员着九品祭服。
    明代士人还有一种襕衫形制,用于各地乡学祭孔之服饰。可在现存图谱中得到例证。
    3.忠静冠服
    《大明会典》规定:“凡王府将军中尉、及左右长史审理正副纪善教授等官、俱以品官之制服之。仪宾不得概服。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下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官、在外方面官、各府堂官州县正官、儒学教官、及武官都督以上,许服。其余不许。”
    因此,八品以下翰林院、国子监、儒学教官服忠静冠服。其形制如下:
    忠静冠,即古玄冠。嘉靖七年定,冠匡如制。以乌纱冒之。四品以下去金。边以浅色丝线缘之。
    忠静服,即古玄端服。色改用深青。三品以上用云。四品以下用素。
    深衣,用玉色;素带、如士大夫之带制;青表,绿缘边并里;素履、色用青、绿绦(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结;白袜。
    4.进士巾服
    《明史·舆服志三》云:“洪武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以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凡三易乃定。”
    《明史·卷一百三十八》“薛祥传附秦逵传”云:“洪武二十二年进尚书……帝以学校为国储材,而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更易之,命逵制衣以进。凡三易,其至始定。赐监生蓝衫绦各一,以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盖创自逵云。”
    进士巾如乌纱帽之制,顶微平、展角阔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深色蓝罗袍。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槐木笏,革带、青鞓,饰以黑角,垂挞尾于后。廷试后颁于国子监,传胪日服之。上表谢恩后,谒先师行释菜礼毕,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国子监藏之。
    5.幅巾深衣
    正规礼服用于帝王将相的朝觐、祭祀;士人未为官者及杂职人员则穿深衣,需戴方巾或仪巾,配大带。古礼规定士大夫以上男子礼服是裙子。“通裁”长袍型衣,作为内衣或私居的便服,外出或见宾客。要外加衣、裳,这种成套的“衣、裳”名叫“弁服”,可是“通裁”方便而不雅,弁服守礼而不便,于是发明“深衣”。深衣具有“弁服”的实质又有“通裁”的便利,因而大行其道,深衣可作士大夫以上的次级礼服,可作平民的礼服,文人可作常礼服,武人也可作为戎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释奠礼中,礼生以及观礼儒士着幅巾深衣或进士巾服。 
    6.礼生、乐正、执事者服饰
    “礼生”、“执事”,包括通赞、鸣赞、引赞、乐正,以及其它配合服务于祭礼者。“礼生、执事人员的服饰,却史无明文。由于此等人员招自当地的儒学员生,自是服用彼等惯用的服饰。”
    7.乐舞生服饰
    明初,《明史•舆服》规定协律郎、乐舞生冠服:郊社宗庙用雅乐,协律郎幞头,紫罗袍,荔枝带;乐生绯袍,展脚幞头;舞士幞头,红罗袍,荔枝带,皂靴;文舞生红袍,武舞生绯袍,俱展脚幞头,革带,皂靴。朝会大乐九奏歌工:中华一统巾,红罗生色大袖衫,画黄莺、鹦鹉花样,红生绢衬衫,锦领,杏红绢裙,白绢大口袴,青丝绦,白绢袜,茶褐鞋。其和声郎押乐者:皁罗阔带巾,青罗大袖衫,红生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皂靴。其中,国学舞乐生着蝉冠朱盘领袍,革带云履:蝉冠,夏布为之,漆黑色,如梁冠,但梁上不设金,而于正前抹额上涂金绘作金蝉,取其高洁之义,再加青丝为冠缨。
    三、清之祭服
    入清以后,男子全部改穿满洲服饰,与前代之衮冕服饰形制迥异,仅取衮服十二章之文而已,传统的华夏衮冕之制几亡,清代的礼服同时具备朝服与祭服的功用,而仅以颜色区别之。《清会典·卷三十六》云:“凡祭服,皇帝有事于郊庙,皆御祭服。祀天青色,祭地黄色,朝日赤色,夕月玉色,余祭均黄色,陪祀王公百官咸朝服。”
    
    
    四、民国(北洋)之祭服
    民国肇造,1914年,北洋政府政事堂礼制馆再次制定自大总统、文武官员至士庶人等的汉式祭服——祭祀冠服,颁布了《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祭祀冠服主要由爵弁制的祭冠、玄色的上衣、纁色的下裳以及中衣、大带、靴等所组成,分为一至五等六种级别,以祭冠前部所缀的“冠章”和祭服上衣上的章纹圆补等内容作为等级的区分。
    
    
    
    
    
    
    
    祭祀冠服:民初北洋政府制定的祭祀用服饰,于民国三年(1914年)公布,由政事堂礼制馆刊行的《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止。——需要说明的是,这套祭服的标准是非常详尽的。由于版面限制,我们难以一一罗列了。
    使用范围:据《祭祀冠服制》:“…均为临祭而设…上自元首下逮国民于祀天暨其他祭礼各得用之。”
    祭祀冠服由祭冠、祭服、带、中衣、靴所组成,其中祭服又分为衣、裳两部分:
    1、祭冠:采用古“爵弁”制,冠武(即冠戴于头部的圆匡部分)上平置覆板,覆板前圆后方、上黑下红,冠无笄,大总统祭冠的冠武上装饰赤地金锦和纁色组缨(即系带),官员冠的冠武装饰蓝地金锦和紫色组缨,士庶冠的冠武用青素缎和青组缨。大总统祭冠和官员戴的一至四等祭冠冠武前方还装饰有圆形的嘉禾“冠章”,以所缀的不同珠石材质及数目区别等级,士庶祭冠只缀矩形玉片一块。
    2、祭服:采用衣裳制。皆依品秩服之。
    
    
    
    1)衣:均为玄色(实物为黑色),右衽,袖长过手五寸、袖宽为衣长之半(旧照与实物的衣袖多窄于此),左右有开衩,大总统衣用圆领,以下都为交领。在领、袖、开衩处有宽二寸五分的镶边,大总统衣镶赤地金锦、一至四等衣镶蓝地金锦、五等衣镶青素缎。自大总统至四等祭服的上衣采用传统的“章纹”装饰,以十二章、九章、七章、五章、三章的差异来表示等级,章纹均以团纹体现,团纹数与章纹数一致:
    大总统衣十二团十二章纹(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前胸、后背、两肩各一团,两袖两面共四团,前后下端各二团;
    2)裳:均为纁色(实物为暗红色),共七幅,分成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每幅上端有三个“襞积”(即打的褶子),上齐腰、下及踝。裳两片的四周镶有缘边,称为“綼緆”,大总统裳镶赤地金锦、一至四等裳镶蓝地金锦、五等裳镶本色缘边。除大总统裳上装饰有云海纹外,其余各等裳均无任何纹饰。
    七章纹二等祭服衣、裳、大带
    民初的祭服有男子礼服和女子礼服之别,男子礼服则有两种: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又有礼服和晚礼服之分;常礼服亦有两款,一为西式、一为中式,西式即西装、中式即长袍马褂,皆可用于一般性的正规场合。
    3)中衣:白色丝织品制作,均为右衽交领,大总统中衣领镶赤地金锦缘边、文武各官中衣领镶蓝地金锦缘边、士庶中衣领镶素缎缘边。 
    4)带:宽三寸,前有结,并有垂带二条(称为“绅”)。大总统带用赤地金锦、朱里,文武各官带用蓝地金锦、素里,士庶带不用锦,随裳色,丝织品。
    5)靴:用皂色丝织品、粉底,大总统至士庶款式相同。 
    穿着顺序及层次:亦有明确规定,据《祭祀冠服图》:“凡着祭服,先着中衣,次系裳后幅,再系前幅,乃着衣,加带,垂绅。”
    五、台湾之祭服
    1968年,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更订“国家祭祀典礼”,认为:释奠礼是我国的传统祭典,应采用本国衣冠,不宜用舶来之“西装”。遂依阙里旧制,并参考《宋史》、《大明集礼》、《乐律全书》、《乐学轨范》、《南雍志》、《三礼图》等史籍,突出“礼”、“容”特征,改进并颁定了国家祭孔释奠礼着装要求。其对献官、礼生、乐生、舞生、麾生、节生的服装要求有着极其详尽的规定。
    献官:沿袭北洋原制,即:蓝长袍黑马褂。
    执事人员:冠用“爵弁”。质色同与衣一绀色。夹里用蓝。弁的下部同与“进贤冠”,冠上施以三“梁”,梁色用黄,青纓系颌,緌的长度十二公分,冠部有“武”,“武”前加苍玉浮雕国徽“冠章” ,直径二公分半。冠上加长方形的綎,质、色同与冠、衣。爵綎的尺寸比照献官的冕綎、阔和长各减两公分。爵綎前后相平,不同与冕綎的前低后高。爵弁制度起自先秦,历代往往用与祭祀执事人员,故此采用。
    乐生:冠黄梁青缨民黑介帻,着红绸以称其袍,澜绸腰带,白绸裤,蹬黑靴。
    舞生:冠采明朱载堉著《元代小舞谱》及《棂星小舞谱》载童子发式,戴明式假发,顶髻插白色骨簪并束红缎带。着黑金边黄绸袍,绿绸腰带,白绸裤,蹬黑靴。
    麾生:(麾与节皆是旌旗之一种,在祀典中作指挥用。麾以浅红色丝帛做成。释典礼设麾生二人,于祀典开始“各司其位”令后,分别引导东、西列乐班由两侧向中庭成对前进,升东西侧阶就位,并在奏乐中指挥演奏。)与乐生同,唯衣服颜色作草绿色单绸袍。
    节生:(节,亦旌旗之一种,祀典指挥用。佾舞时,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节,为“节生”,或“旌节生”。与麾生相同,其作用为发号施令。露台左右两侧的被称为“东节”、“西节”。祀典开始“各司其位”令后,分别引导东、西列乐班由两侧向中庭成对前进,升东西台阶就位,并在奏乐中指挥“起舞”和“止舞”。)与舞生同,唯衣服颜色与麾生同作草绿色单绸袍。
    大体来说,民国新制第一系列部分规定:
    献官及陪祭、与祭、监礼官员服饰:概用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明令颁行《国民礼服条例》所定之中国传统袍褂。正服:男性,蓝色袍,黑马褂,不戴帽;女性,蓝袍。足服,黑皮鞋。
    诸礼生:(含现场乐、舞生以外所有诸多执事赴祭之全体员生),概用新设计之古制衣冠,以与乐舞生之服饰相组合。首服:绀色爵弁,设黄梁三.冠饰以玉,青缨,余垂为緯.正服:曲领色禅(单)衣,本色缘领、袖、裾。衣身宽于常服,袖长掩手,袖阔为自肩至膝之半。制材无织纹之丝品。
    其实该次厘定祭服,献官的祭服还有一套参照古代的弁服设计方案,不知何故并未见其广泛使用而鲜为人知。其方案为:上衣下裳,衣玄色,裳纁色,裳外加韨,韨也是纁色。衣形方领右衽,宽身广袖,袖口的阔度五十公分为准。衣和裳都有黑色的“純”,都以没有织文的丝织品缝制。內衬白色“中衣”,同于执事。
    献官之冠用“冕”,色、质同於上衣一表面玄色,夹里朱色。冕的下部同与进贤冠,五梁色黄。冠顶加置长方形的“綎”。“綎”的阔度此照冠圈的直径而左右各增二公分半,长度比照阔度增二分之一,前圆后方, (注:前俛(俯一低)后仰(高)。不用“旒”。“冠武”的前额加附圆形白玉浮雕国徽“冠章”。径二公分半。“綎”之“前俛后仰”,乃是表示謙卑和众。又在“綎”的左右各垂一条黃色的“紞”,“紞”下各垂系一个黄色丝球(名“纩”),當耳。“纩”的直径二公分。
    总的来说,现在台北孔庙释奠礼现行官方定制的献官、执事官祭孔礼服,大体仍是洪宪帝制时期的礼服样式,但爵弁、上衣、下裳都改为了暗红色,并且在爵弁镶嵌有中华民国国花的那种圆形梅花纹样,正献官服用之礼服前胸后背有章纹圆补,七章,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执事官无补。但在实际使用上,台北孔庙释奠礼祭服,仍然是这种汉式礼服与民国时代的官定全套中式礼服——蓝长袍配黑马褂相结合的。
    大陆释奠礼基本遵照曲阜阙里旧制,参考大明礼仪制度,不再赘述。
    
    来源:儒学礼乐社,配图自网络,文稍有改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