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七):羊祜、颜延之、刘义隆(5)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翻译】
    万物运行的法则是天下公认的,而情感则是个人品格中的私欲。顺应万物运行的法则,就会得到神明的保佑;内心充满私欲,就连妻子也不会听从你。所以过去一些杰出的士大夫一定会舍弃私情皈依大道,行为符合万物运行规则而摒弃私欲。一个人立身处世,应该胸怀天下。只有几十岁的寿命,却常常考虑要像金石一样不朽。我看古人的一些告诫,有德行的人格言,虽然说得是很细小、很具体的事,但往往会成为金石上的铭文而不朽。完善一些次要之事,都可以使后人牢牢记住。何况树立道义的标杆,让执掌家族使族人归心聚德,能不从长远考虑吗?这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要处处给后人留下榜样。父亲要想让儿子孝顺,自己必须先关爱儿子;哥哥要想让弟弟敬重,必须先对弟弟友爱。虽然子女的孝顺并不指望父母对自己的慈爱,但慈爱会为子女的孝顺培植下根基;兄长对弟弟的友爱也并不指望以此获得弟弟的尊重、顺从,但却为弟弟的“悌”树立了榜样。
    一个人喜怒无常是因为无法抑制自己的本性,是由于气量过于偏狭而后随着学识的提高和阅历的扩大就会逐渐消失。一个人如高兴过分就会失去自重,发怒过分反而会失去威严。最好的办法是能够保持一颗恬淡散漠的平常心,胸中保持宽容愉悦,这则是完美的境界。这样就能够面上无过失的表情,举止正常,不失节度。事态就不会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议论自然会平息。
    交游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以义相交。只要做到这一点,朋友之间就可以长久往来;如失去这一点,就会很快断绝关系。之所以很快断绝关系,是由于互相轻慢、不尊重。如果爱一个人,就不要怕麻烦,应当帮助他确立正直的品性;如果对一个人忠诚,就应当教他断绝邪念。帮助他学会技艺,完成学业,学会写作和表达技巧。使两人间既亲密但又不失庄重;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不显得疏远。亵(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重。相处时志存高远,不要因小事产生嫌隙。这样处下去,友谊就可以长远。
    奢华怪诞的修饰,是泯灭人天然心性的刀具。奇装异服、奢华食物,是让人丢弃纯朴的本质的毒药。那些劝诱你、说仰慕你的动人言辞,那些对你回顾流盼、让你倾倒的眉眼,会使你丢弃高远的志向,难免会放纵自己。假如能做到将这些这些荒淫怪诞的东西(指上面所说的“浮华怪饰”、“奇服丽食”“动人劝慕,倾人顾盼”)不放在心上,见到这些东西,能把它丢到一边。那就不会被贬抑,自然高贵;不需要特意禁止,就能百邪不侵。
      【作者介绍】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颜延之虽然出身世家,但少年时比较孤贫。据《宋书·颜延之传》记载,他“好读书,无所不览”,虽然“居贫郭,室巷甚陋”,以至于“行年三十犹未婚”,但他却毫不在意,丝毫不以名利为念。
    东晋末,官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转主簿,历豫章公刘裕世子参军。刘裕代晋建宋,官太子舍人。宋少帝时,以正员郎兼中书郎,出为始安太守。宋文帝时,征为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后为秘书监,光禄勋,太常。宋孝武帝即位,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后世称其”颜光禄”。
    颜延之嗜酒,不护细行,和喜欢饮酒的陶渊明私交甚笃。在颜延之江州任后军功曹时,二人过从甚密。其后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经浔阳,又与陶渊明在一起饮酒,临行并以两万钱相赠。陶渊明死后,他还写了《陶征士诔》。
    孝建三年(453)卒,时年七十三。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如故。谥曰宪子。
    颜延之在当时的诗坛上声望很高,和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但实际上,他的成就似乎不如谢灵运。他的诗凝炼规整,喜用典故,堆砌辞藻,往往缺乏生动的情致。汤惠休说他的诗“如错采镂金”(见《诗品》),钟嵘也说他“喜用古事,弥见拘束”。其诗存世者不少而可观者不多,较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五君咏》五首、《北使洛》、《还至梁城作》等。他的《赭白马赋》,虽属奉诏而作,但如“旦刷幽燕,昼秣荆越”之句,描写骏马奔驰之速,对后来许多咏马诗都曾产生过影响。
    《隋书》称有文集二十五卷,两《唐书》作三十卷,佚。明代张溥辑有《颜光禄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颜延之 山东临沂颜公读书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