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紫竹斋诗话:金戈铁马武人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林岫 参加讨论

    
    2008年发行的戚继光纪念邮票一套2张
    
    2008年发行的戚继光纪念邮票一套2张
        文人做诗,那武人呢,如果也做诗,值得读吗?依笔者之见,今古武人诗,特别是武杰之诗,都值得一读。
        翻开《诗经》,读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时,你肯定会为这些武人歌谣所表现的英雄气概感到震撼。昂首高声诵读三千年前武人诗的民族,能有几个?不正是这些诗中闪耀着的为国赴难、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凝聚和铸就了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吗?
        殊死拼搏,血染沙场的武人中颇多人杰。能誉为武杰的,当然绝非乱冲乱砍又腹无点墨的主儿。兵书《二阵图论》说“武而不文,不可称雄”。能凭着知兵善战的真才实干而功卓青史的武杰,偶有触动,马背赋诗,抒发一下情感,当非至难。初唐陈子昂的《赠将军重出塞》就唯恐他人不知地喊过“宁知班定远(班超),犹是一书生”。
        当然也有不少在文人堆儿里呆憋屈了的文武健儿,逢着边警烽急,社稷危殆,也会换个“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句)的活法,驰马疆场,更何况创建过“飞虎军”而“意气平吞万户侯”的辛弃疾,和那位同样矢志恢复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呢。辛陆竭尽心力而壮志未酬,却以诗词“豪放”高标诗史,英雄暮年,郁纡于官场腐败,犹作“世间余一念,河洛尚胡尘”(陆游)、“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词)的哀叹,岂止那一份报仇雪耻的家仇国恨?
        两千年前的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都堪称堂堂武杰,成败不论,留下的《垓下歌》和《大风歌》,绝对算得上古代武杰诗中的精品。就说《大风歌》吧,当时刘邦讨伐黥布获胜,回师长安,途经故乡沛县,召父老乡亲欢聚,酒酣兴起,曾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接着,120名童子伴唱,刘邦又独自起舞。那场面那豪气那威风,令古今多少英雄倾倒。这,能是那些哼哼唧唧的酸秀才呆翰林喊得出来的吗?
        一千年后,岭南诗人陈陶北上,至沛县歌风台凭吊刘邦,随即感赋一首,最后两句是“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说不要以为武杰只靠拼杀取得天下,其实,他们大都懂诗做诗,休得小看。陈陶,诗名不响,但这诗卓有见地,真为千秋英雄武杰吐气。
        乾隆三十三年远征缅甸的明瑞大将军,因粮竭军困而殉节。他生前战功累累,风流儒雅,著有《北窗吟稿》,留下过“寒分百战袍,渴共一刀血”等名句,曾被袁枚写入《随园诗话》。其弟明义也善诗,写过《醉后听歌》:“凉风吹面酒初醒,马上敲诗鞭未停。寄语金吾城慢闭,梦魂还要再来听。”后半调侃,前半直述,虚实相生,将战后饮醉马上敲诗的情态写得栩栩入画,恍惚就在眼前,洵为武人做诗之生动写照。
        宋初开朝,有一名武将曹翰,是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人,屡建功勋而未得重用。一日宫宴,宋太宗(赵光义)命他以刀字为韵赋诗,曹翰虽有李广之恨,但壮志犹存,援笔立成一首:“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西风起,羞见团花旧战袍。”诗成掷笔,廷诵至“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二句,太宗叫绝,许以“他日燕山摩峭壁,定应先勒大名(府)曹(翰的名字)”。曹翰治兵颇有韬略,曾经官至右千牛卫上将军,好生厉害。即席赋诗精彩,出色在不卑不亢地形画了武人的志气和骨气。
        仁义当前,热血男儿捐身许国,是民族大幸。连那位江宁令王昌龄都能借着汉武时期军威煊赫事,慷慨激昂地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清响雄健的边塞诗,的是初唐文学正音。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一生八十余战,虽然戎马倥偬不暇,却留下《止止堂(诗文)集》,其中存世的250首诗篇,皆正气凛然如风飚电击。即使在遭到攻讦诋毁而极度愤懑之时,他也以舒啸歌诗一伸抑郁,仍然“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武杰作诗,或为自抒怀抱,或为鼓舞士气。戚继光在《愚愚稿》中说“歌诗不独可行于经生学子。行武中,遇阴雨客邸之日,择好忠义激烈(之)戎言、戎诗歌之,感发意气,愤悱志向,使习尊主庇民之道,亦一教也。”他为鼓舞士气创作过一首《凯歌》,“集吏士数百人于庭,摭其实素”,亲自“口授《凯歌》”,以鼓击节,众士果然“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
        战争残酷,武人出生入死且生活艰苦,实在不易。“要想安逸莫当兵”(陈毅语),此话不假。当兵吃得大苦,长城巍然,方有国泰民安。这道理,谁都清楚,所以读武人诗时,凡见到写军旅艰辛的句子,“钢筋铁骨行行字,缘是男儿血肉成”,岂能晃眼而过?唐代白居易写过一首五绝:“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说战事艰苦,士兵必然消瘦,御寒衣物不必宽大,二十字写出戍边的大苦深情,至简至确者莫过于此。
        读明代陈鸣鹤的《古战场》,“连天杀气压云黄,鬼哭啾啾叵耐闻。日暮乱鸦争白骨,不知谁是故将军”,非常震撼,惨不忍睹。此诗不直接写拼杀时的血肉横飞,偏拣那战后荒野的暴骸入镜,妙在歪打正着。鬼哭啾啾,虚笔;乱鸦争骨,实写;尾结一问,叫醒全篇,奇句在后,愈加冷峭逼人。只是文人体恤,而非武人自述,总觉得隔了一层。待看到“剪发接缰牵战马,拆袍抽线补旌旗。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刘綎)、“天连塞草迷征马,云拥沙场冷战袍”(岳钟琪),“稜撑余骨不胜裘,一任霜花点白头”和“一夜秋霜零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戚继光)等武将自道艰辛的诗,方解得个中真味。此等诗,非亲身浴血疆场者道它不出。云蓝纸是一种淡青色麻纸,古代前沿往朝廷呈报战事常用此纸。剪发接缰、拆袍抽线、一夜秋霜,严重饥饿时的稜撑余骨、渴共刀血等异乎寻常之苦情,呈报不载,惟武人心知身受。所幸有诗传世,才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三十余年前的自卫反击战,那些从猫耳洞掏出来的破残小本上写着的“竹箭乱飞如雨下,脚边步步地雷花”、“胸怀正气儿无畏,儿是家乡骨肉墙”等染血诗句,无不充满革命军人临危不惧的威武之气。读之,能不肃然起敬?由此看来,每逢年节时说说“围炉暖酒团圞夜,应谢戍边风雪人”,好像也不足以表达对今古卫士的感激之情了。
        清代袁枚过西湖于谦墓,曾题过“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因为有岳飞和于谦这样的英杰尽忠报国,才有万里江山如画,带砺如故,又因为西湖掩有忠骨,所以千秋祭祀英烈,中华子孙才代代看重西湖。
        在文学宝库中,古今武人诗无疑是最能焕发奇光异彩的瑰宝。为民族存亡铁肩担得道义,甚可“社稷留还我,头颅掷与君”(王思任评于谦诗)所表现的大无畏,就是千古不泯的爱国精神。少年读之,可以长志气,竖脊梁,知患难,重诚信。如此放眼观之,少年的国学教材也未必只去抠索那个《弟子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