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开悟堂聊砚⑥:宏丽丰腴说唐砚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黄海涛 参加讨论

    
    唐代箕斗形澄泥砚
        唐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绚风、民风”,唐器“在家”,其给人的感受是乐人(助人)、为人(人性化)。
        李唐政治集团在政治上采取儒、释、道相合的手段进行统治,集团成员多出自陇右。多民族杂居区养成的雄健的英猛之气与豪放的海纳百川的胸怀,形成唐代文化多元共生、全面繁荣的格局。特别是李唐为抬高出身门第和治国之需而大力推崇道教,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形成唐初开明、亲民的政治局面。其文化风格体现的就是这种饱满的“为民服务”的激情与活力,形成宏丽丰腴的外拓张扬风格。
        盛唐气象给予文人墨客以自由驰骋的环境。唐太宗又身体力行,着力推动诗文和书画艺术的发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都对文化、艺术创作和相关工具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科举制度这个“高考指挥棒”,让天下学子有了出世的机会,读书写字成了热门的社会现象。因此,如果说汉代社会对砚台的要求还是局限于各级官用为主,那么,隋唐对砚台的要求是有其广泛下层群众基础的。
        唐代砚台取材,主要是泥陶和石、瓷并用。尽管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说:端溪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但从考古发掘和自今在流传中看到的唐砚,泥陶类在数量上是居多的。甚至贵为唐开元尚书、出身岭南的丞相张九龄,其墓中陪葬的砚也竟然是一方澄泥砚,可见在开元盛世达官贵人还用陶砚。因对砚的需求量太大,唐代人开始用前朝旧砖瓦改制砚。
        澄泥砚是陶砚的一种,在唐代开始大量制作。
        隋唐时代,瓷砚继续盛行。四川的邛窑、长沙的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河南的巩县窑和相州窑、安徽的寿州窑、广东的水车窑等等,都有瓷砚生产。
        唐代制作石砚,已经开始讲求石材材质的细腻和石理纹美。著名的端砚、歙砚在唐代开始风靡。
        唐代的砚式,首先是皇家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圆形多足砚式,如唐太宗孙子李徽墓出土的白瓷砚。
        唐代的另一主流砚式——凤字砚或称箕形砚的“突然”出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课题,即这款砚式的流变的轨迹,是如何发生的?
        宋代收藏家米芾在《砚史》中提到过晋代就有“凤池砚”和“箕形砚”,但至今未见晋代墓出土此形砚的实物。
        自汉代以来,先人对砚形赋予的人文观念日益突出,砚式主流基本是方形、圆形的,来源于对礼器、生活用器的习俗乃至对“天圆地方”的哲学认识。然而唐代“突然”出现箕形砚台,既无先人所用砚形印记,也无典籍传承记载,更无人文伦理观念的融入。那么这个箕形砚是什么来历呢?我认为,唐代箕形砚的出现,原因有四:第一,晋唐以前,陶为主流砚材。第二,石质砚材少,而且石砚不能“速成”,所以古人常以陶制砚或以陶器残片为砚。宋欧阳修《砚谱》介绍:“……自是凡瓦皆发墨,优于石尔。今见官府典吏以破盆瓮片研墨,作文书尤快也。”可见宋代还有以瓦片代砚者。第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战乱,尽毁秦汉旧宫和曹魏所建邺城“三台”,所以后人得以取秦汉旧宫瓦和“三台”旧瓦制砚。第四,上述旧宫瓦制作精良,陶细如澄泥,是制砚的良材。因瓦内面做凹形,瓦底面圆凸不稳,所以在砚尾作两足,与砚头落地成三足鼎立,略作修改即成箕斗形。因此,箕形砚的成型,有受旧时陶器残片和秦汉旧宫瓦与“三台”旧瓦影响的可能。后人仿制瓦砚,多用瓦的覆面做砚面,这是明清时期好古之人的事了。
        前面说了,唐代陶泥砚是主流砚材,必然影响到石砚形制。故石砚做成箕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早中期以前的箕形砚,砚面无明显转折过渡,就是一个弧形内凹的箕斗,砚的边唇也与砚面为一个断面。唐中晚期箕形砚的砚面有了显著变化,砚面与边墙出现过渡折角。砚额边唇也开始出现转折面,有的还在逐渐加大的砚额边唇上施以纹饰。唐中晚期还出现了龟形、凫形等仿生陶塑砚。
        五代时的砚形,上承唐代箕形砚式,下启宋代抄手形砚式。因此,五代的砚形,砚面还保留着唐箕形砚的特征,即弧面形和折面形都有。但五代砚边墙较唐砚边墙矮,即砚式较为浅平。五代砚的砚底,逐渐不见了唐时的双足,而是以砚尾部内收的平底或抄手砚式的边墙足见长了。五代时陶砚出现花摺足工艺,有四足和圈足,北京故宫藏著名的十二峰陶砚就是此时期作品。晚唐、五代至宋,砚上峰峦起伏的砚式即“砚山”备受推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