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王仁湘:吸引围观,也是考古者的本份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王仁湘 参加讨论

    我自退休之日起,宣称“三休”,休养、休闲、休息,不再写那些大众不大能读通顺的学术论文。没有想到,由公众层面旁观过去自己从事的考古行当,又看到了许多过去不见的风景。也可以说是由考古行当加入公众行列,用更自由更宽阔的视野检视考古,又有了一些心得。
    去年我自费去江西海昏侯墓发掘现场,确认考古工作者最初所说孔子像屏风应该是铜镜,通过查阅文献确认大家说的“南海海昏侯”应该是“南藩海昏侯”。我的专业并不是汉代考古,这是我以民科的视角在关注。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我在微信和微博上发表了一些关于海昏侯的“新论”,两天内点击就突破百万,还登上一些报纸版面的头条。在展厅里还曾听到有观众交流我刚发表不久的见解,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没想到我的三休考古,今年居然进入闲散研究高峰,经常废寝忘食,工作热情甚至超出在岗之时。写微博、做微信公号、设计文创产品,我用多种方式普及了考古知识。
    我觉得公共考古的重要目标,是在大众科普中实现考古成果的公共分享。普及的作用之一就是分享,这是公共考古的初级程序,可初级并不低级,科普是公共考古的重要一环。如果不屑于科普、轻视科普,公共考古又从何谈起呢?普及是分享的基础层面,基础牢固了,上面的建筑才能做好做美。科普不是点缀,而是科研的深化与必需。学术成果如果不能顺畅地向公众普及,那是极大的浪费。
    考古学的价值要更大化,必须将公共考古由附加和尾巴变为常规考古工作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公共考古正在改变中国考古学的面貌。每一次公共论坛不只是本行当的自娱自乐,更是在努力削平隔行的大山。考古原本是一门最接地气天力的学问,如今却不能焕发出生气,我们要担责。公共考古是学科的基本担当之一,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对于公众,强调参与和理解;对于社会,强调共享共用。考古应该要有两条战线,一条在田野,一条在书房。田野考古人可以做的,应当是即时展示新发现,开放发掘现场、开放整理工坊,还应当建立发掘整理志愿者人才库,部分取代临时民工。书房考古人要侧重研究,研究成果要及时加工转化,加调五味,烹出一道道美味大餐奉献社会。
    考古是神奇的,考古教人看懂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历史,教人由从前理解当下,前瞻未来。当然,考古学也是一种奢侈品,我们有义务让公众来共享这份奢侈。你若是安于独享那穿越时空的乐趣,不觉得是过于自私的一念之差吗?
    (作者为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本报记者杨雪梅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