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雅趣拾遗:消失的蟹舍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钱仓水 参加讨论

    
    蟹簖 图片由作者提供
        俗话说:渔有村蟹有舍;意思是渔民聚居而成村,他们为了捕捉鱼蟹,又各自分散在水滨搭出一个个蟹舍。现今,渔村更换成新貌仍然存在,蟹舍却已经随着蟹簖的消失而难觅踪影。
        这种蟹舍,就地取材,树干、青竹、芦苇、稻草之类,选个水滨较高的地方,一脚二手就成,是天底下最原始、简陋、狭小的人字形窝棚,功能挺多,可以作为捕捉鱼蟹的场所,可以存放渔具,可以躲风避雨,可以作为家中送饭递水和捕获鱼蟹外运的中转地方。它背靠渔村,面对水域,潮起潮落,波光水影,水草蒹葭,树木掩映,鸥雁鸳鹭,饮啄翔浮,远离了尘嚣,溶进了自然。为什么叫它蟹舍?过去捕蟹用簖,称蟹簖,即用一根根竹子以绳子编成帘,插入水中,从此岸到彼岸,横亘而不妨水流(可以从竹间缝隙流过),不碍船行(俗话说“过簖船抓背”,竹梢柔韧,船底擦过蟹簖是两不损伤的),可是却阻断了鱼蟹通道,籍以捕捉,省力高效。设簖之后,便在蟹簖的一端搭个窝棚,坐收鱼蟹之利,故名。
        历史上最早提及蟹舍的是弃官归隐自号“烟波钓徒”的唐代诗人张志和《渔父》:“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供餐”。松江是太湖的支流,产蟹特多,渔业非常发达,以致流归大海的一段被称为“沪渎”(沪就是蟹簖,沪渎因两岸布满了蟹簖而得名,今上海简称“沪”便由此而来)。蟹多到什么程度?宋·高似孙《松江蟹舍赋》里说,“鼓勇而喧集,齐奔而并躯”,“其多也如涿野之兵,其聚也如太原之俘”,简直像古战场上拼杀的士兵,像古城池陷落后的俘虏。可以想见,布于江上的蟹簖,筑于江岸的蟹舍,是怎样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象,过着简朴生活的松江渔民是怎样陶然自乐。
        自此,历代诗歌里就频频有“蟹舍”的闪现:
        鸥沙草长连江暗,蟹舍潮回带雨腥(宋·方岳诗句,转录自清·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
        萧萧芦苇黄,蟹舍何潇洒(宋·张徽之《松江》诗逸句,转录自宋·高似孙《蟹略》卷二)
        鱼庄蟹舍一丛丛,湖上成村似画中(明·沈周《水村图》)
        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浪激鸥汀白,灯摇蟹舍青(清·潘德舆《湖上》)
        白洋湾里尽蒹葭,蟹舍萍床一半遮(清·叶承桂《太湖竹枝词》)
        不胜枚举,都兼及了蟹舍,或地理环境,或自然景色,或言其情趣,或抒发观感,仿佛使人觉得这是世外净土,安逸乐地。
        许多古代士人骨子里埋着老庄思想,把官场视为羁绊,甚至樊笼,向往自然,欲回归江湖,特别当他们在现实中碰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之后,羡慕渔翁的那一份平淡和悠闲,那一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于是笔下便往往冒出“蟹舍”:宋·苏庠说“东邻蟹舍肯著我,请办蓑笠悬牛衣”(《赋王文儒癯庵》),宋·陆游说“数椽蟹舍偿初志,九陌尘衣洗旧痕”(《秋雨顿寒偶书》),宋·范成大说“我亦吴淞一钓舟,蟹舍飘摇几风雨”(《倪文举奉常将归东林出示绮川西溪二赋辄赋长句为谢且以赠行》),清·钱谦益说“稍待秋风到芦荻,共寻蟹舍到鱼舠”(《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次子暇访孟阳韵三首》),清·吴伟业说“芒鞋藤杖将迎少,蟹舍渔庄生事微”(《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等,或躬身实践,或灵光一闪,或矫然作态,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头脑里确有超脱世俗生活的幽远怀想,不想被功名困扰的屏蔽愿望,如此,蟹舍,作为渔业形态的一个实际标志,又兼而成了追求精神慰安和独善其身的一个文化符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