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做丝绸之路文化的挖掘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宋静思 参加讨论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渺无人烟,也不见草木,一排排风车矗立在视野的尽头,缓慢地舒展着自己的“手臂”。这片大漠就是丝绸之路几千年来的必经之地。数月来,《丝绸之路传奇》剧组转战天山南北,过草原、穿沙漠,战胜高温和沙尘暴,辗转于和田、吐鲁番等拍摄地。这是一部讲述新疆纺织工业60年发展巨变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
    在和田宾馆的大厅里,电视剧原型人物之一的艾肯尼莎紧紧握住编剧景宜的双手,两人执手相看,欲语泪先流。艾肯尼莎是和田丝绸厂第一个维吾尔族女高级工程师,如今已年近花甲,见面时她身穿艾德莱斯绸绣花连衣裙。
    “你把我们的故事写出来我们已经非常意外,没想到还能拍成电视剧。”艾肯尼莎说着流利的汉语,其间糅合了吴侬乡音。谈到故事的缘起,还得将时光拉回到16年前。1999年,景宜带着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写一篇报告文学的任务来到新疆。在和田的大街上,偶然遇到几位说江苏话和浙江话的长者,她们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内地到和田丝绸厂支援新疆建设的纺织女工。景宜的一步三回头引起了这些女工的注意,而她们与景宜的热情相谈则成就了整个故事的发掘。
    一辆毛驴车,一台录音机,景宜穿梭在丝绸厂和纺织工人的宿舍之间,记下了历史的风云和尘埃,将具有广阔背景的画卷慢慢铺展开来。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为了推动新疆建设,在新疆兴建了一批企业,和田丝绸厂就是其中之一。为解决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短缺的问题,丝绸厂一方面从江苏无锡、苏州和浙江杭州等地选派大量缫丝女工、技术人员到和田支援建设,一方面派出一批批维吾尔族学生去苏州丝绸工学院学习。艾肯尼莎是1980年进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学习的一员,如今她还能用吴侬软语清唱江苏民歌《太湖美》。人们在荒滩上建厂房,用毛驴车拉土,建起了和田丝绸厂。
    “如果人生再有一次20岁,我还会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岁月的斑驳已经让老工人的脸遍布皱纹,但他们内心依然火热的理想,并没有被时间所消磨,听起来比诗歌还要悠远深长。如今,新疆著名的艾德莱斯绸已经走上国际时装舞台,但如果不是编剧深入基层的采风,人们哪里会看到艾德莱斯绸的背后,还有一代援疆老干部、老工人的青春、爱情与生命。
    《丝绸之路传奇》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重点电视剧剧目与该系列首部作品。为了保证艺术质量,剧组坚持实地拍摄,而不是在内地布景拍摄。“68摄氏度,烤牛排都可以了。”站在火焰山“金箍棒”温度计旁,一位游客惊叹。而当时的剧组演员正穿着长袍,顶着烈日,在火焰山吐峪沟的千佛洞前拍摄“爬山”这一段戏。夹杂着黄土的狂风不时把场景吹乱、装束吹淡,工作人员不得不满头大汗地来回于山坡和山谷之间。当剧组来到乌鲁木齐甘沟乡哈萨尔草原拍摄时,则有近千名哈萨克族群众踊跃争做群众演员,进一步增添了剧作的真实性。在艾丁湖维吾尔族古村落,剧组则搭建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南疆阿以旺风格农家院落等场景。如该剧的主创者所说,“要想为丝绸之路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就要有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取经的精神,坚韧不拔,矢志不渝。我们既然是拍摄丝绸之路的故事,就要弘扬这种精神。”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沟通是相互理解的桥梁。”编剧景宜感触最深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感情。“当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已成为历史,唯一能沉淀下来的是情感和文化。”曾经辉煌的丝绸厂已成为历史,但老工人们不分民族、情同一家的情谊却如醇酒,愈久弥香。马哈穆提·斯德克老人是1954年第一批从苏州丝绸工学院毕业的学生,现在已经83岁高龄,他至今还用一本老相册保存着许多泛黄的苏州求学时的黑白照片和和田丝绸厂的报纸、剪贴,“你看这些年轻人,有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汉族、哈萨克族——我们厂子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丝绸之路是经济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在这路上凝聚着的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也是一种文化。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