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诗说节气:处暑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徐廷华 参加讨论

        进入处暑节气,炎阳不再炙烤,蝉儿不再鸣叫,热情的盛夏便渐行渐远了。妩媚的秋色在天地万物间一点一滴地开始弥漫,秋意渐浓。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者,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这是处暑节气的特征,也是千百年来民间总结出的谚语。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这时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不像酷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秋日的美景正在大地上悄然出现,五彩斑斓,令人遐想。此时,田野上正一派忙碌景象。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自然会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
        唐代孟浩然在《初秋》诗中写道:“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同时代杜牧的《秋夕》诗也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中的诗情画意,我们那个时代的儿童,都会有真情实感的。现在的孩子们蜗居在整齐划一的钢筋铁骨的高层建筑里,是很难再有那种纯然的原生态体味了。
        宋代的几位诗人写处暑的诗也颇有新意。仇远在《处暑后风雨》中云:“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有“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之句。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中元节”。中元节的起源与宗教有关。中元是道家术语,特指道教之神地官大帝的生日。时至今日,“中元节”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我国古代也留下不少有关中元节的诗词。印象较深的是唐代李郢的一首《中元夜》,诗曰:“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娘。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雾绕轻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这首诗借中元节夜游浮想,描绘了想象中的月娥的神情风采,同时描写了中元夜彩灯如金如粟,红烛光照辉映,彩殿华美壮丽的豪华景象,反映了晚唐中元夜的节俗盛况。
        一场秋雨一场凉,“可爱的夏天就要过去了,我们还十分怀念这个夏天……”我想起60多年前,我的小学国文课本上的这句话。是的,这个夏天真的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