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七月中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8月22-24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50°。今年处暑交节时刻为8月23日18时37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表明了“处暑”的含义:夏日的暑气开始衰退。其天文气象意义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辐射减弱,于是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南下次数则增多,所以气温开始明显下降。俗谚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即处暑时节只中午热一会儿,早晚都很凉爽。所以处暑是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宋人苏泂的《长江二首》有“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之句,直接写出了酷暑过后,对秋凉的感恩之心。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始肃”指万物开始凋零,即“天高不见心”诗意;“禾乃登”指农作物成熟,即诗中说的“禾黍熟”。另外,诗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种颜色,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季走向结束,晴天增多,秋高气爽。即使有云,云彩也显得疏散舒卷,而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成团。这种云被称作“巧云”,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宋代诗人张耒就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舟行即事》)之句。这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还与传统节日“七夕”靠近(今年七夕是8月20日),北宋词人秦观写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名篇《鹊桥仙》中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之句。可以推测,“巧云”的名称,可能还与七夕乞巧节有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