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石——云骨 胡一峰摄 不久前,笔者游览了浙江绍兴的柯岩风景区。这里是古代采石遗址,三国以来就是有名的采石场,经过历代开山采石,形成了石壁、石宕等众多自然景观,最有名的是有“天下第一石”之称的“云骨”。据传,这块巨石历经百年开凿而成,是古代石匠采石的高度度量标尺。它高30余米,底围直径仅4米,远观似一朵长柄大蘑菇,又如一缕袅袅上升的青烟,令人称奇不已。 石材是古代重要的建筑材料。采石是人类一项古老的经济活动。文明悠久的国度大都有漫长的采石史。埃及尼罗河畔的古采石场遗址,横卧着著名的“未完成的方尖碑”。这块碑长41米,重1200余吨,为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哈特舍普苏特所建,但只完成了石材切割,没有雕刻图案,至今仍留在采石场中,供人凭吊。摩尔多瓦共和国首都基希讷乌的古采石场,建了一个收藏丰富的地下葡萄酒城,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还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目前,国内被发现和开发的古采石场遗址逐渐增多。比如,吉林柳河辉发河上游古采石场、河南巩县宋陵采石场、江西进贤鄱阳湖畔的古采石场、浙江德清武康古石宕遗址群、广东东莞石排镇的燕岭古采石场、广东佛山西樵山古采石场等,加上已有较多开发的广东番禹莲花山古采石场、浙江绍兴柯岩、江苏徐州汉代采石遗址、浙江衢州龙游石窟等等,全国不下数十处,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些古采石场有的属于地下开采,有的则是露天开采,遗迹风貌各不相同、自成特色。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且废弃时间较长的采石遗址,历来广受文人墨客喜爱。他们在赏玩之余,留下许多石刻石雕、诗文墨宝、动人传说,成就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绍兴柯岩“云骨”一侧就建有一座“拜石亭”。据传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观赏云骨后不忍离去,绕行数日,在此亭拜石而“癫狂”。 但是,与古采石场遗址的文化价值相比,制度化保护和系统研究却还很不够。目前,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广州番禹莲花山古采石场、吉林集安高句丽古采石场和江苏徐州云龙山汉代采石场等寥寥数处。还有一些则被纳入“地质遗迹名录”,比如浙江温岭的长屿硐天被列入国家级地质遗迹名录,绍兴柯岩、龙游石窟等列入省级地质遗迹名录。 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就开始关注采石及其产业活动。进入21世纪后,又对古采石场进行了专门的立项研究,出版了论文集,建立了专门的学术网站。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据笔者对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的检索,除郑伟忠先生等对浙江的采石历史和古采石场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外,全国范围及国内其他地区古采石场的学术研究还非常不够。 目前,古采石场遗址保护和开发基本都由“地方军”主导,各地多从旅游角度估量古采石场遗址的价值,把开发重点放在旅游景观塑造上,而对于古采石场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挖掘不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景观轻文化、重旅游轻研究等倾向。 其实,真正有韵味的景观,都有强劲的文化支撑。古采石场及其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的缺乏,使目前一些已被开发的古采石遗址的文化品位不高且趋于雷同,缺乏地域特色。特别是一些地下采石遗址被水平不高的地方开发者蒙上“谜”的面纱后,靠编造一些神话,以所谓“神秘色彩”吸引游客。从长远来看,很有可能会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造成损害。 笔者以为,着眼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古采石场遗址,首先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国家层面,汇集文物、考古、地质、国土、旅游、园林及科学研究等多系统多部门多方面力量,对全国范围内的古采石场遗址进行全面普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明确古采石场遗址的文物属性,建立健全价值评估的科学标准及保护、开发的工作机制。 其次,应以古采石场研究为基点,对中国采石文化进行系统研究。采石文化是古人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采石文化的研究应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比如,从科技史、工业史、地质史、物质史等角度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人改造自然的思想和实践的认识,特别是挖掘古人“景观式采石”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可以为今天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和启示。又如,在漫长的采石历史中,各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采石民俗,包括各处采石场祭祀的不同神灵,采石作业中的禁忌、忌语,以及采石工人劳作时呼喊的石工号子、“打石调”等等,这些都应纳入民俗文化范畴,组织民俗学及民间文艺专家开展实地调查、文献整理和研究。实际上,四川眉山等地已经把石工号子列入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民间文艺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再次,应对各地古采石场遗址的旅游开发加强指导,特别是要对导游人员进行系统的采石历史文化知识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看待这些“残山剩水”,增加旅游讲解中的文化味儿,使游客的古采石场之旅变成一顿丰富的文化大餐而非浅陋的猎奇之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