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观古:天气恶劣唐朝也放假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贾天清 参加讨论

    
    由于雾霾天气,一些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课改在了教室进行。CFP
      近日,《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个条例的最大亮点就是规定了恶劣天气下的停工停课制度,减少和降低重大灾害天气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在恶劣天气下放假,实际上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实行了。
    唐诗记录大雨停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韩愈的《和韩侍郎苦雨》中,这样描述“……仍闻放朝夜,误出到街头”。“放朝”,就是因特殊情况百官停止早朝。夜里已发布了放朝的消息,韩愈没听到,仍“误出”,照常赴早朝,半途始知放朝,于是踏泥雨而归。
       韩愈在《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中也记录了这次已停工而不知的情景:“放朝还不报,半路踏泥归……”意思是“不用早朝了也不告诉一声,害得我满身粘满了泥巴,狼狈不堪而回”。
       这次让两位诗人都耿耿于怀的天气究竟坏到什么程度?白居易写得很细致:“润气凝柱础,繁声注瓦沟。暗留窗不晓,凉引簟先秋。叶湿蚕应病,泥稀燕亦愁……”意思是“房子的柱子全被打湿,下水沟的流水哗哗作响。温度急剧下降,让人有一夜入秋的感觉。大雨绵绵,桑蚕被迫进食含水的叶子,得了重病。燕子面对阴雨,泥稀的无法筑巢”。
       韩愈写得更情绪化:“雨惯曾无节,雷频自失威……”即“这个雨连续下得太没道理,都不按节气的规律出现。雷声大作响个不停,让人习以为常早已失去了它摄人心魄的威力了”。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看,这是伴随着强雷电的强降雨过程,导致下水沟水流急、猛、大,相互撞击产生像白居易形容的“繁声”了。
    放朝鼓传递信息
       类似这样的降雨过程,即便出现在现代的城市里,都有可能出现积涝,造成伤亡和交通瘫痪,更遑论千年前的长安城了。出于爱护“干部”的考虑,唐朝的皇帝就有了重大雨雪天气放假的做法。
       放假的消息怎么尽早传播出去?唐朝放朝的消息是通过内廷的鼓声传达的。在唐朝,误早朝是天大的事,轻则罢官,重则砍头。因此放朝鼓的权威毋庸置疑,而放朝鼓的声音也有别于黎明开启街坊、夜晚关闭街坊的鼓声。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不约而同,闻鼓而动。 放朝鼓什么时候敲呢?当时可不像现在,有气象部门为这些鼓令官提供暴雨预警信号,他们需要自己出外观看下雨情况。让韩愈“误出”的鼓声,可能是在他入睡后才敲,再加上已成“繁声”的大雨,他没有听见,走到半路,别人才告诉他,不用上朝,韩愈自然颇为恼火。
       唐代有关停工的措施都在《仪制令》里,一旦发生不适宜出行的恶劣天气,《仪制令》自然生效。
    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现代社会要组织好整个社会去防灾减灾,无论从规模范围还是关联、复杂程度都是唐代不可比拟的。但是仍然脱离不了制度、机制和技术等措施。
       广东省在总结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和防御指引实践基础上,学习香港等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将涉及停工停课的各种主体责任、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播、接收、措施等全部上升为法规,正式颁布实施,实现了恶劣天气停工停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还建立了应急气象频道、应急广播等10种发布手段确保各类人群可以收到有关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和防御建议。
       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停工停课机制,本质上还是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安全的尊重。这一点,从过去到将来,都不会改变。
       (作者为广东省气象局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